近年来,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关创业成功的案例正面宣传过多,创业失败的案例介绍较少,不少学生创业前期准备不足,对创业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对创业抱有过高期望,创业失败大量发生;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失败一次后,就再也没有斗志了。
2.支持校园创业的环境没有形成,优惠政策不落地,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求助无门是创业学生最大的无奈,急需整合各种资源成立高校创新创业的服务机构和平台。
3.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目前,高校的双创课程设置、双创校企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存在诸多不足,有些学校仅停留在开设一至二门创业课程层面上,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有些学校虽然举办了一些创业大赛,很多学生为了参赛,写了方案,但都没有落地,没有实践,也没有对项目的指导。
4.双创领域泡沫化。目前双创领域往往集中于O2O和P2P两个领域,各地支持往往模仿中关村,热衷搞创吧、创业基地、创业咖啡店等,而忽视双创的核心和灵魂在于解放思想、打破一切束缚创新创业的藩篱,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二、建议和对策
为推动我省高校创新创业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提如下建议:
1.加强引导,正确评价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创新创业是潮流,是趋势,但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创业的素质和潜能,要引导生正确对待创业、理性参与创业,进行适当的分流,引导他们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那些在理论和学术上有天赋和造诣的学生就不适宜加入创业的洪流。同时,对学生创业评判标准应有更多的容错性,不能把是否成功或者是否拿到风投作为唯一标准,既要算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经济账,更要算创业历练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社会账,要综合全面考量。
2.创造创新创业项目微环境,鼓励创新创业实践。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客学院和创客实验室。在创业孵化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软件环境的搭建,以创业务实课程为主,以青年创业交流、融资、资源整合为辅,培育青年创业项目发展,辅助创业项目成果落地。让学生在上课之余,还可以拿着项目来这里得到专家、导师的帮助,还有校外投资人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3.深化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大众创新创业束缚。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对现有行政职权进行再清理、调整,明确政府权力界限。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地便利居民投资和创业,激发大众创新创业动力。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实行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鼓励高校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搭建地方、高校信息服务平台,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信息,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整合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5.对双创领域要有促有压。对于近期问题频发且对实体经济并无多少益处的P2P、O2O要加大调控,尤其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P2P行业,政府应及早果断出手,防止风险放大。对于实体经济有支持和帮助作用的双创活动,尤其是符合国家和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的创业创新应积极予以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基金、银行、担保、证券为这些领域的双创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舒城路11号
皖ICP备05003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