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我随安徽畜牧业管理学习班赴美国进行了培训学习,在赴美学习短短的二十天内,感受最深的就是,“法”已渗透到美国公众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然而其独立后短短两百年间即迅猛发展为世界最发达国家,这固然与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多元文化、两次世界大战均未对美国本土造成破坏等诸多有利的因素有关,但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在美国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美国“法治”掠影
美国的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完备。
美国宪法是根本大法,至高无上,它奠定了美国经济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二百多年以来,美国宪法的主体内容很少被改动,这确保了宪法的权威与连续性。除宪法之外,美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具有覆盖全面、内容具体及与时俱进的特点。
如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一百多年来,美国政府共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涵盖食品类及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和食品安全方面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与时俱进”,对已有法律法规及时修正,所有这些为食品安全检测标准、质量认证、行业监管等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确保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就是一部环境保护法制史,法制贯穿于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部。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重视立法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二是多措并举以保障环境法政策目标的实现,三是信息公开,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美国公众的法律意识很强。
初到美国,公众的法治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一地,人们在向我们介绍当地情况时,总会不自觉地提到,当地的“法律是怎样怎样规定的”,在一般美国人眼中,“法”神圣不可侵犯,这也可以在我们乘车考察的路上感觉到。在美国开车的人,交通法律意识很强,很少违章,即使在洛杉矶这样交通繁忙的城市,在堵车时,汽车也是按顺序跟进,秩序井然。在洛杉矶,为了解决交通堵塞,鼓励多人共乘一辆车,减少路面车辆,有的地段规定内侧一至二个车道为“共乘”车道,供2人以上乘坐的车辆通行,虽然路上没有人监控,单人乘坐的车辆,都不会驶入该条车道。
美国公众有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
美国的青山、绿水、蓝天彰显了美国在环保领域的成功,许多方面值得借鉴。美国公众对环境的爱护、管理和监督已成为一种习惯。美国人每天都要将生活垃圾、旧的报纸、纸箱等分门别类装入塑料袋扎紧,装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并在每周规定的时间,把垃圾桶放到马路旁,让工人把分好类的垃圾分别投入车厢不同的格子里运走。在大街上,没有警察,没有监控,人们也绝不会随意乱扔垃圾物。美国别墅区,没有围墙,没有物业管理委员会,几乎每家门前院后都有一番精致的绿化,而且修剪得整齐、别致。此外,美国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也体现在热爱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方面。许多美国人有到森林游玩的爱好,以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在游玩中,特别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公园随处可见小鸟在树上歌唱、松鼠在树上蹦跳的景象。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为美国带来了自然、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美国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与加强环保法制教育是分不开的,美国人注重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环保教育,推崇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同时,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启示与借鉴
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人们法治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
法治,简言之,就是依法而治,不因为法律之外的社会因素而朝令夕改,不因为领导人的变动而忽兴忽废,这是法治与人治最大的区别。法治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公平正义的标志。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既是约束权力、体现民意、凸显民主进步、保障人民权益的标志,更是反腐倡廉、加强监督的基石;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使之成为"常态"。
一是要让学法成为"常态"。法律法规是依法办事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好法律、敬畏法律和信仰法律,把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实践中有效贯彻。 二是要让守法成为"常态"。依法办事的关键在守法。把守法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真正建立起对法律、法规的尊崇,自觉做到循法而从、依法而行。三是要让依法成为"常态"。依法办事,既是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一种文明素养。社会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作出任何行为之前,都要想一想“是否合法”,有什么法律后果。 四是要让法治成为"常态"。要让法治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有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就应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权益,而不是去找关系,不再出现法形同虚设、权大于法等不正常现象。
美国国会最主要的任务是立法,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利,我既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省高院特约监督员,经常参与到立法、法院审判监督活动中,充分感受到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依法的重要性,只有带头敬法、带头学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带头护法,才能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调节社会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
当前,与美国相比,中国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如近期江西高安发生的收购贩卖病死猪的事件就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病死猪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之所以屡禁不绝,固然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律制度约束的乏力、监管各环节的失守。建议:
1、建立执法主体的权利责任与合作机制。针对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中存在多头执法、权责不明等问题,应该通过法律、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努力,来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并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保证中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有效性,从而使法律落到实处,为公民的食品安全权益提供有效的保障。应当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行政执法的合理有序进行。
2、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为了对不法生产经营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威慑力,使不法分子失去从事违法生产经营的能力,有效地杜绝不法分子的二次违法行为,应加大对中国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使其与高额的经济利润相抵消,甚至处罚力度远高于违法收益,从而消除违法犯罪动机和投机违法行为。
3、完善环保法制体系。我国已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立法空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条款,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严格执法,优先重视对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处置进行严格监管,而不是只关注事后补救和处罚,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要依法从严处罚,并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要切实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评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4、加强环境保护教育。要不断强化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借鉴美国经验,在中小学校开设环境保护教育课程,从家庭装修等基础设施建设抓起,为人们的环保行动提供便利。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制定和完善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要加强新闻媒体对环境的监督作用,对污染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2015年3月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舒城路11号
皖ICP备05003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