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建风采 > > 淮水禹风 聚财富民

淮水禹风 聚财富民

2011-07-06 09:32:40 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蚌埠 胥小波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汇成凝聚力。对于一个行业、一个组织而言,文化可以打造“软实力”,增强生命力,形成创造力。因此,建设一种对内有着共同理念、共同愿景,对外有着行业个性、特色魅力的品牌文化,意义深远。那么,作为地税部门,如何构建一种具有行业特点、特色魅力的地税文化呢?蚌埠地税人从发掘大禹精神入手,将地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置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背景下,秉承大禹精神,打造了以“淮水禹风、聚财富民”为核心的蚌埠地税文化价值理念体系,进而构建起以蚌埠地税价值理念为精髓的蚌埠地税文化,为蚌埠地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一、  发掘大禹精神,找寻民族之魂

一是大禹公而忘私、尽职尽责的奉献精神。尧、舜时代,许多地方洪水泛滥成灾,助尧摄位行政的舜,荐禹治水。大禹以民为重,公而忘私,毅然挑起了治水重担,开始了长达十余年艰苦而又漫长的治水历程。《孟子·滕文公上》曰:“疏九河,瀹济漯,注诸海,决汝汉,推淮泗,而注之江……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已成为公而忘私、尽职尽责的奉献精神的代名词。

二是大禹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在治理洪水的艰苦岁月里,大禹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四处奔波,身先士卒,带头苦干。《韩非子·五蠹》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虐之劳,不苦于此矣。”同时,他还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倾尽有财物都,治理洪水。年复一年,大禹都在为治理洪水而奔波忙碌,可谓“劳身焦思”。正是大禹这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使之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人类战胜自然的典范。

三是大禹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创新精神。大禹吸取了先辈治水的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方针,制定了“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略。在当时,虽然大多数人不知大禹改堵为疏的道理,但大禹导水,天平地成,却赢得了人们的赞颂。

四是大禹严明法度、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夏王朝是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制社会的开端。立国之后,如何治国?大禹认为一要“造井示民”,二要举贤任能。他说“天下有道,民不罹艰;天下无道,罪及善人。”为此,他纳言听谏,“造井示民,以为法度”。井,法也。他制订法规,告示民众,依法实行“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正因为有这样严明的、公示于众的法度,才出现了“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五是大禹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自律精神。大禹治水治水成功后,又不居功自傲,更加克勤克俭,廉洁自律。大禹原有喜欢饮酒的嗜好,但一次享用之余,忽然惊觉,“遂疏仪狄,绝旨酒”,从此不再喝酒。《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大禹的“声为律,身为度”与纣王的“以酒为池,县肉为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大禹作为夏朝开国帝王虽仅在位十年,但他严于律己的精神却一直赢得后世的称颂。

六是大禹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大禹入主中原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等民族,他们生产、生活方式十分原始、落后。大禹从各民族的特点出发,制定了“敬民、养民、护民、教民”的方针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帮助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造福天下苍生。大禹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护,形成了民族融合,九州一家,一统天下的新局面。

二、传承大禹精神,创建地税文化

“大禹治水,名垂千古。”作为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大禹文化,博大精深,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禹文化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而最能反映这种文化的应是历经风雨洗礼、不断求索、实践而凝结形成的“大禹精神”。这种精神是“正气深厚”的民族力量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负重致远,创新进取”的崇高品格,是“万物包容,凝聚力量”的博大胸怀,是“力排险阻,发奋图强”的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英雄气概,是一种脚踏实地,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栉风沐雨、本色不改”的赤诚品质,是永不停步、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建设地税文化,不能割断与历史的渊源。近年来,蚌埠地人结合地税工作的行业特点以及大禹文化发祥地的地域特色,依托大禹精神的深厚底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文化兴局战略,在税务工作中引入文化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全员参与、循序渐进和求真务实的原则,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探索实践,积极开展税务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厚重历史底蕴的税务文化体系,着力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地税文化品牌,推动了地税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经过几年的积累,蚌埠市地税局通过上下互动、内外结合、广泛征集、精心提炼,最终确定了以“淮水禹风、聚财富民”为核心的蚌埠地税文化价值理念体系。可以看出,蚌埠地税提倡的“淮水禹风,聚财富民”的蚌埠地税价值观与大禹精神一脉相承,是对大禹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同样,大禹精神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蚌埠地税文化,赋予了蚌埠地税文化建设更多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蚌埠地税文化价值理念是蚌埠地税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六个部分相相互印照,浑然一体。价值观是地税文化的核心,是蚌埠地税人在工作中所推崇的最基本信念;地税精神是地税文化的灵魂,是地税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支撑;道德行为规范是地税文化的律尺,是地税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或应当养成的行为方式、态度;文化环境是地税文化的氛围,是对地税人从事的各种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总括;地税形象是地税文化的标志,是向社会和纳税人展示的地税队伍整体风采;发展愿景是地税文化的奋斗目标,是全体或绝大多数干部职工对地税未来的期望和判断,也充分体现地税部门在社会进步中担当的作用和责任。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念体系,涵盖了价值观、道德准则等精神层面的具体要求,每一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蚌埠地税人深刻理解和把握。

三、依托大禹精神,践行地税文化

近年来,蚌埠地税人充分利用大禹精神这一有效载体,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践行地税文化价值理念,并在积极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个人的自觉行为和组织的大力推动,使蚌埠地税文化价值理念成为推动蚌埠地税事业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

1、发挥地税文化的教育作用,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大禹治水的成功之道就是实事求是,注重学习。早在治水之前,他就精研山水地理,虚心学习各地经验,厚积薄发为其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睿智的大脑,能够完善人的道德,提高人的品格,升华人的理想。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更要注重学习,具体工作中,蚌埠地税努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针对性学习。根据个人、部门的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抓住重点,各有侧重,即结合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性质,确定个人学习的重点,强调自我学习;结合部门职能和工作类别,确定部门学习的重点,强调细分专业的学习;结合中心工作确定学习重点,学习的内容贴紧工作任务,学习要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学什么,强调动态学习。二是抓好应用性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要为用而学,学用结合,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杠杆支点,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用中学,学中用,强调学习工作一体化;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知识的获得、共享和应用技能的学习,强调通过学习取得的知识形态成果向工作成果的转化。三是抓好研究性学习。研究哪些知识对本人和部门具有学习的价值,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和利用,强调点面结合;注重团队学习,加强交流,集思广益,并用之于工作,充分发挥学习的效能,强调发挥团队的合力;建立学习互动体系,建立健全工作调研制度,通过集中研究探讨,激活思维,广开思路,鼓励干部职工对现有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积极寻求改善途径,强调整体工作效率。另外,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三个结合。即自我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专研与讨论相结合。开创了全员参与、上下联动、共同提高的地税培训模式,全面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了干部队伍对实际工作的驾驭能力。

2、发挥地税文化的激励作用,不断推进工作创新.大禹虽受命于危难之际,但并未畏首畏尾,而是自我激励,变压力为动力,吸取鲧治水的教训,大胆创新,因势利导,确立了变堵为疏的治水方略,取得成功。人的思想活动具有目的性,适时适度的激励就会激发出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出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蚌埠地税结合蚌埠地税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和税干实现自身的价值需求,去激励每一位税干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使共同价值观成为地税人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从而不断提升标杆,不断超越自我,在奋进中追求卓越、创造未来。2006年以来,蚌埠地税人秉承“淮水禹风、聚财富民”的核心价值观,面对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普遍服务到个性化服务、从个体意识到地税文化,蚌埠地税的服务日臻完善,纳税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在水到渠成之际,蚌埠地税隆重推出了“地税与您相约”这一统一标识的服务品牌,进一步促进了纳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并一跃成为蚌埠市十大服务品牌之首。

3、发挥地税文化的凝聚作用,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万事人为本,干事先聚心。大禹非常注重内部团结,他在带领人民治理洪患的艰苦历程中,最广泛地接触人民,最深切地了解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这种“和谐发展、依法治国”的民本精神,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样,蚌埠地税用“执法公正  管理科学  文明和谐  服务一流  社会满意”的共同发展愿景和人本管理思想,汇聚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实际工作中,蚌埠地税强调每一位税干在地税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从不断提高税干的素质入手,充分调动税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开展好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保证。正因为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地做到了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才使蚌埠地税实现了“收好税,带好队”的工作目标,使大禹精神渗透到了工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使“淮水禹风,聚财富民”深入人心。蚌埠地税打造出了一支和谐向上、形象良好,以文化人、以德昭人、以情感人,洋溢着归属感、自豪感,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税收队伍。几年来,蚌埠地税不但年年高质量地超额完成税费收入任务,而且相继荣获“蚌埠市文明行业”、“全省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连续数年荣获全市政(行)风评议第一名。

四、弘扬大禹精神,发展地税文化

地税文化不是一劳永逸的文化,地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文化,是与地税事业的发展始终相适应的文化。因此,蚌埠地税人坚持弘扬大禹精神,以工作职责、责任心、制度建设、地税形象等为着力点,在工作中不断推进地税事业,发展地税文化。

1、工作职责是发展地税文化的载体。工作职责是指在工作中所负责的范围和所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完成效果等,是一个组织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纵观大禹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苦难,痴心不改,终将水患平定,造福一方百姓。大禹就是恪尽职守的典范。同样,蚌埠地税人也把履行职责当做第一要务,并把工作职责作为发展地税文化的载体,从征收、管理、评估、稽查等每一环节入手,践行和创新地税文化,使地税文化永葆青春活力。

2、责任心是发展地税文化的内在动力。责任心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具有责任心的员工,会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大禹背负饱受洪水泛滥之灾的劳苦大众重托,力排千难险阻,锐意治水,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勇气和责任,是难成伟业的。所以,蚌埠地税人也把责任心看作发展地税事业的推进器,看作地税文化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这也是蚌埠地税发展地税文化工作的核心所在。

3、制度建设是发展地税文化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体系的建设,二是制度的推行落地,三是可持续的制度完善体系建设。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禹说:“天下有道,民不罹艰;天下无道,罪及善人。”为此,他 “造井示民,以为法度”,创造了“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为此,蚌埠地税秉承大禹的法治精神,树立好制度能管住人,好机制能激励人的理念,用机制激发和调动税干的进取心和积极性,用全面管理考核强化目标责任,大力推进效能建设。现在,蚌埠地税已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推行落实严明法度,为蚌埠地税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4、良好形象是推进地税文化不断发展的一面镜子。从华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看,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求生存、求发展的优秀民族精神。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一个优秀的品牌形象。从一个组织看,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优越感、自豪感。同时可以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和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使组织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良好的组织形象还会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让人终生回味,是组织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正因为如此,蚌埠地税人始终把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作为发展地税文化的一面镜子。他们爱护良好的地税形象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在不断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不断提升美誉度,塑造了地税系统公正严明的执法形象,文明高效的服务形象,廉洁勤政的公仆形象,秩序优良的部门形象,从而增强地税部门了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推动地税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地税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