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集电视剧《黄炎培》在央视八套播出后,反响热烈,观后感触良多。该剧生动再现了黄炎培这位出生在一百多年前,活跃于上世纪上半页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著名爱国者、教育家和民主人士的光辉形象。电视剧让我们更能够直观的认识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黄炎培不平凡的一生,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历史贡献。
黄炎培(1878—1965),原字楚南,改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中央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1903年开始在家乡兴办学堂,1905年在蔡元培先生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4年至1917年春,在国内考察五个月,随后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并撰写《旅美随笔》。期间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
1917年5月,他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解放后,黄炎培曾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及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及副委员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
黄炎培不愧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大半生从事职业教育。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改革脱离社会实际的传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他不仅是职业教育理论家,同时又是是改革家、实践家。创办了川沙小学堂,浦东中学,参与创办东吴大学(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工程学院(今河海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桃李满天下,培养大批栋梁之才。张闻天、徐特立、华罗庚、王淦昌、范文澜、罗尔纲、卢作孚、潘序伦、谢晋、傅其芳、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一大批社会精英都曾是他的门生。甚至连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缅甸政府总理吴努都称黄为“我的老师”,毛泽东则称其为“我的老师的老师”。
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黄炎培的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国初年,他首倡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引起我国教育思想界的一场大辩论,形成了蔚然成风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二是1917年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后,坚持不懈地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形成延续近20年的职业教育思潮,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具体表现在:第一,积极筹办《教育与职业》杂志,介绍欧、美、日本等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首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引进新的理论、制度、措施进行试验,使中华职业教育社各项职业教育活动与欧美各国保持大致同步的状态。第二,中华职业教育社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中下层人民,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注意职业道德训练,致力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上反映当时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特点,至今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黄炎培在那个年代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对于九十年后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非凡的启示意义!现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足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它对推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舒城路11号
皖ICP备05003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