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 闫旭
一、尼日利亚的总体概况
尼日利亚位于西非的东南,东经 3 °--15 °、北纬 4 °--14 °。东与喀麦隆相邻,西与贝宁接壤,北与尼日尔共界。全国土地面积 92.4 万平方公里,人口 1.2 亿多。全国北部为干旱地区,向南降雨量逐步增高。北部地区年平均温度 31 — 33 ℃,南部 24--28 ℃。降雨量是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气候因素,全国通常分为三大生态区:北部为苏丹草原生态区(降雨量 500---1000 毫米),中部为几内亚草原生态区(降雨量 1000---1500 毫米),南部为雨林生态区(降雨量 1500---4000 毫米)。除沿海狭长地带外,全国均有明显的旱季、雨季,长度因地区不同而各异。北部雨季为五月至十月,以八月降雨量最多;而南部降雨自一月开始,逐月增多,至九月为最多。作物生产三分之二左右集中在北部地区,其余中部和南部各占一半。
全国 60% 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平均人口密度为 118 人/ 平方公里,各地差异很大,以西南部人口密度最高,城市人口数量巨大,北部则地广人稀,全国经济特点是传统农业很庞大,资本密集型部门较小且集中在城市。人均收入据世界银行 1996 年估计为 300 美元。
尼日利亚对石油产业的依赖性甚大,占政府财政收入一半以上,外汇收入的 90% 以上来源于石油。石油工业崛起以前( 1972 — 1980 年),尼日利亚是一个农业国家,棉花、花生等许多农产品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有许多农产品出口,但现在则大量进口,尤其是小麦和大米。1960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64%,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85%。但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农业被忽视,农产品产量逐渐减少。70年代,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降至44%,80年代进一步减少到23%。1970年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率降至30%,1980年仅占2.4%。农业增长率也呈下降的趋势,1970年至1974年农业年均增长率为8.8%,但在1984年农业增长率一度跌至-4.8%。80年代末期有所回升,进入90年代,农业增长率一直在2%左右的水平徘徊。
二、尼日利亚农业生产的现状
1、农业是尼日利亚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国内生产GDP的 40% 左右。在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农业就业人口占尼总劳力的 65% 以上。尼日利亚农业以小农生产为主,农户产出占总产出的 90---95% 。全国农户 800 多万户,一半以上在北部各州。农户拥有土地的平均规模南部地区 0.5 公顷,北部地区 4 公顷以上。80%的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在 5 公顷以下,拥有 5 — 10 公顷的中等农场主占 14% ,拥有 10 公顷以上的大型农场主占 5% 。
2、尼日利亚的可耕种总面积6000多万公顷,目前耕种的面积为2820万公顷,牧场2830万公顷,林地1090万公顷,水面1300万公顷。 98% 以上为雨养,生产季节仅为 3---6 个月。在农业总产值中,雨养作物生产最重要,占 84% ,畜牧、林业、渔业则分别占 10% 、 2% 、和 4% 。与农业有关的家庭比例为:种植业94%,畜牧业70%,渔业2%,林业1%。因各农业生态区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的品种也有所不同。北部主要种植生产期短的谷物,为高粱、小米等;南部雨量较高地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香蕉、洋薯、木薯、水稻等。经济作物北部以棉花、花生为主,南部为可可、橡胶、油棕等。
3、尼日利亚的农田灌溉面积很不足。全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仅为 230 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7.6% ,而现有灌溉面积仅 22 万公顷,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 1% 左右。可见开发利用率很低。
4、畜牧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各州,分圈养和放牧两种方式,南部因流行锥体病而受影响。主要品种有牛、羊、猪、驴、骆驼、马、家禽等。
5、尼日利亚的土壤贫瘠,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水冲积平原仅占 5% ,具有中等生产能力的铁质土壤占 30% ,低等生产能力的岩成土土壤占 45% ,其余的为具有非常低的生产能力的潜育土土壤占 25% 。
6、主要农产品的年产量:大米 4.30 百万吨,高粱 7.70 百万吨,小米 6.10 百万吨,山芋 26.2 百万吨,木薯 33.8 百万吨,棕榈油 89.9 吨,玉米 4.10 百万吨。畜禽品产量:牛 18 百万头,山羊 54 百万头,猪 8 百万头,绵羊 33 百万头,驴百万头,家禽 97 百万头。水产品产量:养殖产量 18 万吨,捕捞产量 15.9 万吨。
7、尼日利亚的种子市场非常混乱,大量在市场上销售的种子既没有包装,也没有说明,质量没有任何保证。应用杂交种是一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有效措施,但在尼日利亚除玉米杂交种尚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