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之我见

作者:刘菲菲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249 发布时间:2019-04-28 16:08:32

众所周知,刘邦一统天下,叱咤风云的将领韩信功不可没。刘邦评价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拜他为大将后,韩信军事才能充分展现,平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遗憾的是他不懂得在形势发生转折的时候调整自己,未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寡断与自私的性格缺陷显现,最终没能逃脱兔死狗烹之结局,被处死于长乐宫钟室,且诛灭三族,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史记》记载韩信的罪名是谋反,但这谋反又谋得似乎有些奇怪。

且看天下纷争之际,韩信手握重兵,有许多良机称帝,他都没有谋反;天下既定,兵权被消,毫无成功机会,却谋反了,这不按套路出牌,也不合常理啊,站在韩信的角度,似乎更不可能。难道当时韩信脑子真进了水吗?纵观当时时事格局,我认为固然有封建帝王为巩固政权消除隐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与韩信的性格所使然吧。

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之气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能屈能伸却矜才自傲;善于谋划布阵却无政治谋略,不识时变;雄武有余却居功自傲;拙于交际、盲目自信却不善保身。

他是军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却幼稚得很。韩信能从布衣升到当官,本来应该知足,他却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功高自居,目空一切。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将士,韩信说只能十万,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他说自己多多益善,后来问为什么会被刘邦擒,韩信说刘邦没有能力带兵,只能带将!这不是炫耀是什么,他认为刘邦不如自己,还这么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说刘邦那时已经是皇帝了,就算只是一个地位比他稍高点的人也无法忍受啊,所以说韩信太过自信。也许他是说了大实话,可在以家为天下的封建帝王时代,这种臣将无疑犯了君主的大忌。尽管刘邦算是个明君,不会勃然大怒地立刻杀了他,但是位于最高点的皇帝心里难免不痛快,长此以往韩信在皇帝心里就是个不愉快的存在,而臣子的仕途性命往往依赖于皇帝的恩宠,所以难怪韩信后来和刘邦疏远了。再加上楚汉之争时,刘邦这边焦急等待韩信的救援,而韩信却要求封王,惹得刘邦几乎大骂出口,也会让刘邦觉得韩信是个危险的存在,并非出于忠诚而追随自己,而是需要自己主动拉拢,甚至讨好。想想看,皇帝怎么能容忍这样一个时时凌驾自己之上,毫不恭顺并且有可能反噬的臣子呢?自然要尽快除去了。对于登基后的刘邦,连张良都要称病以避锋芒,大大咧咧的韩信怎么可能不触到逆鳞呢?

因而后来吕后谎称高帝平叛凯旋,要求群臣前往朝贺,韩信本打算借口有病推脱,因为听信了使者“萧丞相也去”的谎言,最终有去无回,被吕后斩于未央宫中也就不足为奇了!恃才傲物,不知收敛,韩信最终导致杀身之祸!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已经发生转折,坚持“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可能会改写。 与高明的政治家玩政治,韩信无异于自寻死路。 韩信失误在居功自傲,容易翘尾巴,关键时刻给领导讲条件。既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领,就不要轻易要挟领导,做个忠实臣子,不失封王封侯,乐得逍遥自在。问题是,世人都羡慕留恋风光的时候,没人愿意为失败的教训买单。

首先,韩信在刘邦困难时动不动就拿刘邦一把,不懂得深入水底潜伏起来。作为非刘邦的嫡系,他异常任性,贪得无厌,一再向刘邦开价。试问,有哪一个领导人会喜欢这样的人?其次,韩信这个人有与其杰出军事才能不相合的性格。他在处理与刘邦的关系中,瞻前顾后,胡思乱想,既相报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又难耐利益的诱惑,左右取舍不定。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他被改封为楚王,这其实也是一种贬职。那时楚地远不如齐地好。再次,他做了楚王后,还是不能深刻反省自己,竟做那些让刘邦猜疑的事。当了淮阴候,仍然不改狂妄自大之本性,自怨自艾,又与其他大臣不合群,常与陈希等失意之人相互来住…韩信这个人在军事上是个天才,但个人性格上他也算不上一个坦荡的正人君子,在政治上他更是无知。言语上的锋芒毕露,性格上的优柔寡断,行为上的不知收敛,政治上的严重失误,加以“贪”、“骄”相循,功高盖主,最终导致杀身灭族之祸。正如司马迁说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