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窑洞对”的时代意义

点击量:11921 发布时间:2008-07-29 13:36:45

 
                                            ――― 纪念黄炎培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王 彩 法
 
 
(画作作者:陈曦  孔雪飞)
 
 
 
     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四十年的岁月,中华大地饱经沧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先生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理想逐步化为现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三个文明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生在天之灵有知,定当满面春风笑颜。
     说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令人想起著名的“黄氏周期律”,亦称“千秋窑洞对”或“延安窑洞对”。一九四五年春天,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然而,战后的中国向何处去更令国人担忧。这年春夏之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战后中国政局走向作出构想。由于阶级利益的对立,决定了两党政治理念的差异。共产党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把战后中国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坚持一党专制的政体,拒绝民主联合政府,等于要把中国拉回到战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状态。由于上述原因,国共两党之间关于战后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政治谈判由僵持而陷于停顿。作为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理想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面对如此困境,自然不会袖手旁观,都想为重启国共谈判做些推动工作,黄炎培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黄氏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很有感触,遂有国民参政会六位参政员的延安之行。
     黄炎培一行在延安的活动持续了五天时间。七月四日下午,中共领袖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冷遹到杨家岭窑洞家中作客,促膝长谈一个下午,谈出了振聋发聩的“黄氏周期律”。毛主席询问黄氏在延安考察几天有何感想?黄炎培坦率地回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按:原文如此,率应为律。)的支配力。………,‘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主席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檞。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表示:“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其兴也浡焉”与“其亡也忽焉”,语出《左传》庄公十一年。浡字今亦作勃。毛黄二氏的窑洞对,成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的严峻而又沉重的话题。黄炎培的肺腑之言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深刻认识。自抗战爆发以来,黄炎培目睹了国共两党的所作所为及所代表的政治力量的消长,通过在延安的实地考察,已经明显地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毛泽东的回答则充满了他对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定信念,认定了民主是打破这个兴亡周期律的有效途径。他们二位都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谈话之中既表达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又充满了浓郁的忧患意识。“千秋窑洞对”,“黄氏周期律”,它已经成为困绕古往今来一切政权、政党和政治家的重大课题。毛黄二氏均已作了古人,但他们的遗教言犹在耳,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二
     概观中外历代政权的盛衰兴亡,不难发现他们无法摆脱“黄氏周期律”的支配。每个政权的盛衰兴亡,关键在于是否“政怠宦成”,即是否丧失积极进取的态势,导致政权的腐败,最后彻底丧失民心。如何巩固政权,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律的支配,不同时代与不同国家的统治者解决这个课题的措施不尽相同,至于成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