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丰碑

——蚌山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6899 发布时间:2019-04-22 10:21:01

淮河之畔的蚌山,见证了“珠城”蚌埠从渔村古渡到繁华都市的沧桑巨变。

蚌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这里,耸立着蚌埠这座城市的第一座纪念碑——淮上军纪念碑。

                                                                       淮上军兴

“淮上”系沿用历史上淮河之滨的地域名称。包括了河南、安徽与江苏的淮河南北的广大地区。

淮河流域历来藏龙卧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战事都发生在这里。由于战乱频繁和历代统治阶级对淮河流域百姓的残酷压榨,加上黄河长期夺淮造成的洪、涝、旱、碱灾害,迫使这里的民众起来造反。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黄巾,唐末的黄巢,元末的朱元璋,清朝的捻军,都是首先在淮河流域揭竿而起,奋举义旗。

清末,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当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行将崩溃之时,淮河流域兴起了一支摧枯拉朽的革命武装──淮上起义军。他们由寿州、凤台、怀远、凤阳等地为主,西联颍州,东及丰、沛、萧、砀的健儿所组成,揭竿而起,成为催枯拉朽,埋葬腐朽封建王朝,创建民主共和的一支劲旅。

津浦铁路横跨淮河的蚌埠铁桥竣工不久,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随着大清王朝的轰然倒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顶皇冠落地,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土崩瓦解。蚌山,迎来了第一支国民革命军。

蚌山揭开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淮上军兴于辛亥,酝酿和准备阶段可追溯到中国同盟会江淮支部长张汇滔1906年在寿州所组的信义会和程恩普在颍州所组的安仁会。

张汇滔,字孟介(1882——1920),安徽寿州人,中国同盟会江淮支部长。1905年留学日本,考入东京警监学校,同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奉中山先生之命回国策动革命。

1911年11月2日,正是深秋季节,秋风萧瑟,不时卷起了一片片枯枝败叶,飘入波涛滚滚的淮河。

凤台县涧口集张叔衡家中,张汇滔、王庆云、袁家声等召集邻近各县同志会议,筹划响应。

1911年9月7日,川路风潮起。张汇滔“默察时会已至,由沪返寿,布置军事。辛亥八月中旬以后,远近同志陆续到寿,各借他事,潜伏城内,当以农会为总机关,一切密计,多由张汇滔主之。”(《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三篇光复之役》)

联袂到会的有凤台廖海粟、廖梓英;寿州岳相如、张树侯、张纶;定远方绍舟、张范侯;凤阳田亚豪、刘安武、刘敬成;怀远杨筱哉、杨筱南等,这些人大多是参加过新军的同盟会会员。

张汇滔情绪激昂:“同志诸君,我们上个月曾在寿州召开过一次会议,布置寿州的武装起义。今天,我们又把诸君找来,就是密议我们革命党人在淮上起义的事。现在,我先告诉诸君一个极其振奋人心的消息。10月10日,同盟会在武昌发动了起义,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宣布独立。还给安徽发来了《檄安徽文》和《敬告皖省父老文》。我们淮上同志应该马上响应,以壮大革命声势。武昌居长江上游,寿州是长淮重镇,军事上必须彼此呼应。况武昌系京汉路终点,长淮当津浦要冲,直捣北京,朝发夕至,我党驱逐鞑虏、建立民国,在此一举。”(《淮上起义军专辑》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合编1987年版)

    会议决定,这次寿州起义总的负责人为张汇滔、王龙亭、廖海粟、毕少山、张树侯。

    起义的组织核心确定以后,张汇滔分析了敌我力量:“寿州城内驻防清兵,包括马、炮、工、辎官兵在内,不过两千多人,我们有团防局七百枝步枪。”他看了一眼王龙亭。

    团防局局长王龙亭点点头。

    张汇滔接着分析:“还有办团练时筹集的枪枝和联庄会的武器,足有一千多枝。加上城西、城南、城北的民间武器,与清军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清军毫无斗志,而我方则情绪高涨,对光复寿州十分有利。”

    此时,与会者中有人提议:“目前举义,无异蹈险,待到省城独立,把握会大一些。”

    张汇滔坚持其意不挠:“如革命军起于省垣,则兵不血刃,而全省定其势顺,今日久而未发,事必棘手。此何时矣,乃可坐俟河清,因循铩寇耶?我们只有先取寿州、凤台,再分兵东北,界怀远、凤阳,扼蚌埠,以策金陵。西南则先收颍上,霍邱,以攻六安、阜阳,以入河南,促安徽独立……必欲图安全,无宁奴颜婢膝者北面事虏耳!”

    布置妥当,大伙儿离开张叔衡家,各自分头进行准备。

    仅一天时间,队伍顺利集结完毕。

   11月4日下午,各路起义人员均按部署行事,事为州官魏少英觉察,魏少英在州署公堂扣留伺机劝降的李筱然,说他图谋造反。李筱然见事机已泄,义无反顾,便顺势怒气冲冲地将公案推翻,喝斥州官:“你还在这儿装腔作势,作威作福,革命党立刻起事,不赶紧摸摸你自己的脑袋,看是不是还长的脖子上。”魏少英吓得面无人色,目瞪口呆。

  州官竟然被李筱然这么一闹吓跑了,驻寿州的大小清朝官吏,逃的逃,躲的躲,都觉得大势已去,只好静候事态发展。

  辛亥年旧历九月十四日,攻打寿州的一支民军,在廖湾村集合。这天天气晴朗,村东头高高竖起的白色大旗迎风招展,附近各村参战人员趁着茫茫月色,互相吆喝着向廖湾村集中,队伍在村南边打谷场上集合,每人左臂缠白布条为记号。此时革命军没有正规装备和给养,所用的武器只是大刀、长矛、镰刀、铁叉,甚至木棍等。义军中只有几门土炮,就是最大火力了。所以队伍集合前后,各村纷纷送来废铁、犁铧等,砸碎做大炮子弹。集合队伍的吆喝声,混合着扑通、扑通砸铁之声,场面热烈雄壮。半夜前整顿好队伍,满怀豪情开往寿州。第二天黎明前抵达寿州城,在内应支援下进城。军中有位士兵用两个大萝卜伪装成土炸弹,高举在手,进入州官衙门。寿州的知事和镇台都是旗人,驻军有一哨江防军,哨长马汉卿。民军占领衙门后,哨长马汉卿胁迫一部分士兵保护知事和镇台逃出城去。民军陈营长率部追到城南保义集,将这部分人追上缴械,州官、镇台投降。(廖运升《廖湾人民与淮上军》淮南市政协存稿)

寿州起义的队伍以团防局武装为基础,并拉上四乡八里的“联庄会”农民以壮声势。浩浩荡荡的队伍进抵寿州城下,天已黑尽。

数不清的火把平添了大军压城的阵势,而城内州署、关帝庙、巡防营等地,也被先期潜入假扮成挑夫、商人、农民的起义军围住。寿州州牧、总兵和巡防营管带见势不妙,乃落荒而逃。

举火为号,当晚九时,张汇滔命令起义。

清军摄于声势,未敢出而抵抗。张汇滔率众攻入寿州州衙。

魏少英颤颤巍巍来到州署,交出印信、档案、文件等物,与张汇滔办理了寿州政权的交接手续。魏少英惶惶然表示:“所有清军,愿意缴械投降。”

张汇滔命令淮上军打开城门,当王龙亭、岳相如、毕少山等人准时按原定布置率各路民军纷临城下,前来攻城之时,城内已易帜久矣,驻城清军慑于革命声势,未敢抵抗。总兵署和州署被顺利占领,淮上起义军一枪不发,兵不血刃,光复寿州。

就这样,张汇滔、王庆云等革命党人以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的方式,先于省城,早于南京在安徽寿州成功首义,响应了伟大的武昌起义,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阻击张勋 

寿州起义成功后,张汇滔等即以寿州为基地,把原有的民团和投诚的清军以及寿、凤附近的农民组成淮上军十八个营,按事先部署的方案,分头出征,经略东西南北。长江以北的各府州县,几乎均由淮上军光复。

淮上军经略全省之际,清廷授袁世凯以军政大权,由他组织“责任内阁”。袁氏耍弄阴谋同南方和谈,实为向革命党和清王室进一步要统揽全国的大权。革命军在战场上如果全线崩溃,南京临时政府就无以自存。在南北对峙的战线上,湖北、江苏、安徽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北军的主力本在武汉,控制鄂军政府,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以后,临时政府的地点已迁设南京,因此,安徽战场如果失陷,同样威胁到临时首都南京,南方革命党在和谈中也就无所依恃,西阻倪嗣冲东进,北挡张勋南返与倪氏会合,万钧重任,全仗淮上军承担。

蚌山战役又称淮上军阻击张勋之役。这场战斗发生于西至蚌埠的蚌山,东到临淮关、凤阳一带,组织这场战役的正是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

初始,张汇滔任淮上军副总司令。1911年11月4日光复寿州,继而率部三万余众,先后分别光复蚌埠、怀远、凤阳、颍州等23个州县,促成安徽独立。

1911年11月20日,淮上军兵不血刃光复蚌埠。驻军蚌山东北侧(今蚌山小学)处。

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张勋惶惶然弃城乘车北逃。张汇滔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即命令淮上军于蚌埠阻击:“南京已克,命袁家声、岳相如部在蚌埠及临淮一带布防,阻击江南提督张勋所部。”淮上军副总司令袁家声、军统廖海粟领军两营一连,进驻蚌埠,布置战斗。袁家声等人在蚌山架炮布防,严阵以待。

蚌山,铁轨如同两根死蛇在山脚下逶迤,一钩冷月照映其上,铁轨闪着刺目的寒光。

时近半夜,张勋兵车果然来到。淮上军立即轰击。

蚌埠火车站,张勋用望远镜观察淮上军阵地,一丝冷笑在他脸上泛起。原来,狡诈的张勋早已估计到了这种情况,当兵车至蚌埠东八公里时,即派兵二营,向车站搜索前进。战斗打响后,张勋部全部下车,沿着铁道护车行驶。张勋到蚌埠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北,虚张声势,佯装夺占淮河大铁桥,吸引淮上军把火力集中到北面火车站。一路重兵偷偷绕到小南山的南面和西面,将小南山团团围住,集中炮火,猛攻驻守在山上的淮上军。

淮上军由于缺少作战经验,在阻击战打响前,都未构筑前沿工事,这就使淮上军在战斗中处于被动地位。淮上军营长廖璞纯奋不顾身,大呼曰:“我退则敌进,进不已则淮上屏蕃撤,江南事益孤,杀呀!”

在廖璞纯带领下,淮上军将士人人争先,个个奋勇,猛力拼杀敌人。当张勋军气势汹汹,向山头猛扑时,淮上军挥舞大刀、长矛,与之肉搏。夜幕下,枪声、炮声、刀剑的碰撞声和喊杀声交织在一起,震天动地,血肉横飞。两军激战六小时,尽管张勋所部一次比一次猛烈地扑杀,但淮上军以重大的牺牲,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午夜,张勋军车至火车站,即遭阻击。张勋令清兵下车,分两路,一路向北佯夺铁路桥,一路向南偷袭蚌山淮上军,双方激战六七小时。张勋部在遭重创后不敢恋战,仓促乘车北逃。此役,淮上军第八营营长廖璞纯及其官兵共88人阵亡。(《蚌埠市志》第12页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

喋血蚌山。淮上军蚌山阻击张勋之役,堪称安徽辛亥革命的壮举,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立下不朽功勋。

蚌山阻击战后的第28天,中华民国成立。

                                                                           蚌山丰碑

为了纪念牺牲的淮上军将士,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令,追授在蚌牺牲的淮上军营长廖璞纯为大都尉,并在蚌山上建烈士祠,建立“淮上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蚌埠市志》第12页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

淮上军纪念碑是蚌山,也是蚌埠这座城市的第一个纪念碑。

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周年时工程告竣,碑高六尺,宽有三尺,厚约六寸许,系采用八公山青石制成,由袁家声撰文,张之屏书丹,除叙事外,还刻上阵亡将士名单。

蚌山黑纱一片,安徽都督柏文蔚、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前来参加致祭仪式,由柏文蔚主祭。

民国二年讨袁失败后,倪嗣冲攫取安徽政权,其部将殷恭先乃唆使士兵将碑推倒砸坏。(摘自王子宜《辛亥淮上军起义》)1913年8月,倪嗣冲下令拆毁在蚌山上所建“淮上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及廖璞纯烈士祠。(《蚌埠市志》第13页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

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六路军总指挥兼津浦铁路南段警备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方振武(字叔平)驻蚌,蚌山成为这座城市最早的公园——中山公园。

1929年5月——9月间,安徽省政府主席方振武调工兵营修建蚌山,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其辟为中山公园,先平崎岖、除乱石而为广场,辟羊肠小道而为平整石阶,环坡四周修有环山小路,渐次而上乃至山巅,并于路旁置石登以供游人休息。中山公园面积5公顷,山北坡建砖木结构门楼,门内建有水池,池中建有高3米圆形方柱,向北一面绘一国民党党徽,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方柱的其余三面刻‘民族’、‘民权’、‘民生’字样,对着这六个字,筑新路三条。一层意思是纪念孙中山先生,信奉三民主义,另一层意思是冠以路名:南路为“民生路”,西路为“民族路”,东路为“民权路”。

同时,为纪念淮上军将士,方振武恢复了民国元年由孙中山颁令修建的淮上军纪念碑,但不久,此碑重毁于战火。

2000年1月,蚌埠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委员会在第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第93号《关于在蚌埠蚌山公园内恢复淮上军纪念碑的提案》。该提案2000年12月被评为蚌埠市政协2000年度优秀提案。

2001年8月18日,重修淮上军纪念碑破土动工。2001年10月8日,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重建淮上军纪念碑在蚌埠蚌山落成,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

在热烈的掌声中,红绸缓缓落下,银灰色的方形基座配着红色的花岗岩贴面的淮上军纪念碑碑体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共蚌埠市委统战部、民革安徽省委、民革蚌埠市委、张汇滔研究会、寿县政协、寿县县委统战部依次分别向淮上军纪念碑敬献花篮并鞠躬致礼,表达对辛亥革命先烈崇高敬意。

辛亥史迹,蚌山丰碑!

重修的淮上军纪念碑位于小南山西南坡,碑体立体四边长方形,正面锈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李景上将题写的“淮上军纪念碑”,古朴苍劲。背面的《淮上军纪念碑重修记》,记载了淮上军辛亥年间阻击张勋的壮举。东面雕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原副部长王仲方题写的“淮上军精神万岁”,西面则铭刻蚌山之役88名阵亡将士名录。

淮上军纪念碑整体庄严肃穆,周围点缀的草坪、花坛与岩石、青松和谐地融为一体。

2003年10月8日,孙中山挽张汇滔联的题词手迹“国魂不死”被镌刻于蚌山之麓的岩石之上,每字50公分见方,醒目壮观,气势非凡。

2004年10月8日,民主革命先驱张汇滔雕像落成于蚌山的西南坡。并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

张汇滔为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曾任淮上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新落成的张汇滔半身雕像与淮上军纪念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一组令人景仰的人文景观。

硝烟散尽丰碑高耸,江淮汇滔国魂不死!

张汇滔半身雕像采用山东青石石材,由安徽灵璧石雕工艺厂依照张汇滔遗像精心承雕。雕像背靠山峦,坐北向南,高88厘米,宽110厘米,厚60厘米。雕像头部高38厘米,寓含张将军38岁的革命生涯。雕像下方正中刻有:辛亥首义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1882──1920)字样。雕像安放于淮上军纪念碑顶端,在蓝天白云、青山翠柏的衬映下,显得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剪去长辫的西装领带张汇滔威风凛凛,头发后梳,额头高昂,嘴角紧抿,神情严峻,忧国忧民之神态令人过目难忘,展示出张将军叱咤风云,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中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大江南北的过人胆识,立志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的宏伟气魂。张汇滔雕像目视前方,面部细腻传神,真实再现了这位民主共和先驱、中国国民党早期的武装起义领导人的“国魂”风采,体现出张汇滔甘洒热血报效国家,履险如常视死如归的超凡气质和英雄气概。

为完善蚌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2007年1月,蚌埠政协常委张家宁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蚌山开辟淮上军纪念碑廊的提案》的265号提案,建议将孙中山先生等国民党上层人士和民革中央领导人为张汇滔将军等淮上军烈士的题词以及海内外知名书法家的杰作,通过碑廊形式,展现给两岸同胞瞻仰、观赏。这必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5月29日,蚌埠市人民政府批示:“请建委商财政局、统战部共同落实”。

2007年7月17日,蚌埠市政协主持召开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协商会,落实“淮上军纪念碑廊”选址和建设资金。

2007年8月28日,蚌埠市发改委正式批准“淮上军纪念碑廊”立项。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淮上军纪念碑廊”第一期工程于2007年12月底竣工。

制作完成“淮上军精神万岁”大型浮雕一座,世纪伟人孙中山,国家领导人何鲁丽、周铁农、赵扑初,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林洋港、郁幕明、蒋孝严、叶万安、海外华人领袖韦玉华等题词以及全国著名书法家颂扬张汇滔和淮上军烈士的书法作品34幅率先入廊。

蚌埠市人民政府兴建的淮上军纪念碑、淮上军纪念碑廊,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点包括淮上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张汇滔半身雕像、淮上军纪念碑、孙中山先生为张汇滔亲题挽联手迹“国魂不死”石刻、章太炎、田桐挽张汇滔联、陈立夫题词、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题词石刻等。蚌山的人文景观,入编《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书。

2012年,经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蚌山淮上军纪念碑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系民建蚌埠市委原办公室主任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