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臣苏章任冀州刺史时,奉命查处清河太守的腐败问题。清河太守与苏章曾是故交,设盛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仗着与苏章的深厚交情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言外之意苏章是他的保护伞。苏章立即纠正:“今日我与你叙旧,是私人关系;明日我公堂办案,要依法公办。”果然,第二日在公堂之上,苏章将清河太守依律治罪。
能不能把握好公私界限,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纯不纯、作风正不正的试金石。“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重公还是重私、为公还是为私,不仅决定着个人党性的强弱、作风的优劣,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好坏和事业成败。《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公私分明。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继承中国传统优良政治基因的基础上,党员干部须不断实践融合,形成新的正确的公私观念,即去私心、遏私欲、克私利,强公心、立公事、谋公利。
首先,公私形象要一致。党员干部的公众形象是群众了解和评价政府机关、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窗口”。到群众中走一走不难发现,时下有的党员干部下班后与上班间判若两人。打牌赌博搓麻将酗酒划拳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八小时内外,岂能两张皮?党员干部“自身形象”如何,不仅关系个人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号召力,而且关系党的形象和党组织的威信。党员干部八小时内干好工作是根本,八小时外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形象。党员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来维护自己的形象,在个人修养以及道德行为规范上加强自律,尤其是在走出自己的私人空间之后,绝不能八小时忘记纪律约束,甚至干出违规违纪的事。
其次,公私行为要分清。现实中,不少党员干部个人与公家不分,人情与原则混淆。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公私不明、损公肥私的行为看似还算不上贪腐,却极易麻痹人的行为、腐蚀人的意志、摧毁廉洁防线。面对 “亲情”、“友情”、“爱情”和自己的工作原则起冲突时,领导干部要坚守原则,公私分明。在工作中不将与自己关系特殊的人区别对待,做到一视同仁。凡事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符合相关规定的,都按照程序办理。不能因为与自己关系不一般就大开“后门”,也不能因为与自己关系特殊为了避嫌就不给办理。要以党纪党规作为刚性约束,将自己的思想匡得正一些。心存敬畏,尤其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从一点一滴中自我完善。切莫因小事小节失大体,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重视日常点滴,提高道德修养,保持高尚情操。
再次,公私观念要明确。有道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党性要求,也是修德境界。领导干部必须有效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把握好亲情与原则的关系,不揩公家的油,始终保持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坚持“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做到作风正派、党性坚定,杜绝不良公私意识,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把公款公物用到实处,为民办实事。防微杜渐,坚决不因私乱花一分,不因几杯酒失信于民。
“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领导干部必须要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把党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变成奉献党和人民事业的实际行动,以自觉修养一颗为国为民的公心,将本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