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平素喜爱穿紫服,国人纷纷仿效。一时间紫色的衣料大贵,一匹紫色布的价格超过五匹素色布的价格。齐桓公问丞相管仲:“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齐桓公接受劝谏,不再穿紫服。当天,所有的近臣就不再穿紫色衣服。次日,国都临淄已没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整个齐国也找不到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人了。这就是历史上“齐桓紫服”的故事,从中可见高层领导干部的言行和生活作风对基层的影响。
宋代苏辙曾有言,“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意思是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发大小的东西,下面的人就会搜刮像山一样大的东西。上级对下级产生实质性的“传递效应”,上头搞形式主义,下面就会弄虚作假;上头是官僚主义,下面就会照搬照套。可见,上级领导干部如何垂范,至关重要。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党员干部失去了群众的信任。表现为:工作重视不重视,会议来检视;工作好不好,文件少不了。心沉不下来,身扑不下去,遇到困难躲着走,图应付、走捷径;习惯于“二传手”,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严重脱离群众;会议活动多,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少;文件表报多,总结经验少;蹲在机关多,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的组织工作少等等。种种危害,不一而足。不仅在群众中留下笑柄、留下骂名,更有损上级党委政府的形象。
“为政之道,崇实戒虚。”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以上率下,堵住源头,这是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的当务之急。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转作风,一级有一级的问题,一级有一级的责任,一级有一级的担当。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要自上而下抓起,坚决杜绝“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把自己游离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外的行为。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道理讲上一火车,往往抵不上一个示范的表率作用大。作为领导者,言行须一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身首先做到,这样才有威信,否则,说一套,做一套,如何让别人信服?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我们的战士们个个都成为了种田模范、纺织能手,因为总司令也在挑扁担,毛委员也在纺纱线,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示范,作为无声的教育,它比明理言志更为深刻、清晰;作为形象教育,它比抽象议论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更具有说服力。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党员干部的模范引领,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觉得可信、可亲、可学。在社会上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在干部群体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这对于倡导先进的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弘扬社会正气,准确反映时代主流,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自觉遵守和践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牢记责任,政治立德、素质立身,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上勇做新时代的引领者,不断把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