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千百年来,诗词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灵独白,或庄严,或豪迈,或深沉,或空灵。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中,指明了增强政治智慧的一条重要途径:“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智慧,在古人的经验与训诫中掘“宝藏”。”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都凝聚在一起,更快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便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而对于有其独特价值体系且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总书记用 "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坦荡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等古人智慧的结晶进行了最为准确的概括。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诗词中饱含治国理政经验和安邦兴国之思想,涉及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意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心中。党员干部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了解先辈高尚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想、精神追求和道德操守,有助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社会的有益经验,增强文化自信。这份自信何来?这份自信,源于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价值。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我们领略了信仰之坚贞;读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之爱民之情深;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体会察风气之紧要;“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蕴含着历史的沉思;“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令人精气神为之一振,扬起奋斗的力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一句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高度一致,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理解,更使我们体会到古人深植于内心的为民情怀,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
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在古诗词中借鉴治国理政之思想和寻求解决问题途径之本领。学习古人“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高瞻远瞩的战略,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在关键时刻作出决策,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中知晓善于谋划,擅长以近见远、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提高思维的高度和深度;“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提醒我们着眼长远、多思考改革发展的大问题,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在眼前;用“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强调目标贯彻中的递减效应,启示我们在制定战略时要充分运用管理科学的分析方法,力求方案的科学可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明要善于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并以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实证态度保证判断的准确性;“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强调判断是非须以全局利益作标准,摒弃个人、局部得失;“祸患常积于忽微”教我们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不可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指出我们面对复杂形势应当持有的态度和作风及思考方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励我们坚定信念,总有一天会直达理想的彼岸。
人生自有诗意,时代呼唤新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治国理政,不仅有诗一样的表达,更有史诗般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一场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战,呼唤一支坚强善战的党员干部队伍。重任千钧惟担当。靠什么担当?除了执行能力,更需政治智慧。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领导干部要将“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时刻把人民捧在手心,举在头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干部奋斗的目标。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精华为我所用,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精神回顾历史,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信念捍卫一个政党的理想,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谱写出中华民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