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孝廉文化正党风淳民风

作者:刘菲菲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810 发布时间:2019-02-15 10:18:23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儒家思想认为天下稳定的关键在于仁,是有仁政一说;而仁的关键则是在孝弟。历史上出门的孝子出生都很贫寒而不忘孝顺父母、顺从兄长,那么自然也会廉洁,所以孝跟廉似乎是一种必然联系。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孝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对于孕育和睦家风、和谐民风、清明政风,都有重要作用。孝廉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国人的血脉中,极具包容性、传承性,从而使古老文明得以一脉相承。家风连民风,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育政风,民风淳则政风清。建立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不讲孝道,不讲私德的人为官,只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不和谐。一位连父母都不孝敬的干部,决不是一个好干部,更谈不上对党、对人民忠诚;一个干部若连兄弟关系都紧张,就没有一颗宽容之心,还能真诚相待同事?当了领导能团结大家共创业绩?一个没有私德的人,也就不会有什么公德,只会掠夺社会资源,损害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史学家司马光 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所以,选拔官员必须德才兼备,二者不能偏废。才与德相比,德居于统帅地位。从古至今,大凡有德的官员才能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赢得老百姓的好口碑。

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等系列新时代重要论述,再次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重要现实意义。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廉以孝为基,官以廉为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坚持以思想为导向,从家风教育开始,狠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群体,充分发挥他们以身作则、模范带动作用;从“孝道”入手,以孝促廉,孝廉并举,崇德兴廉,知耻知止。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抓本、抓关键,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真正让教育变“说教”为“身教”,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