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韵  风之帆

——记蚌埠民建会员、书法家杨明松

作者:视野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7145 发布时间:2019-02-02 10:42:55

墨之韵,风之帆。

对民建会员、书法家杨明松而言,每日于案前悬腕执笔,尽情挥洒,物我两忘,一任那绵长的思绪如水般潺潺流淌,让纵横错落、龙飞凤舞的墨韵在宣纸之上恣意汪洋,那才是他的身心最为欢悦的时刻。

乐在其中,墨韵中融汇他的意念,他的理想。

笔走龙蛇,墨海求索,杨明松所张扬的,是汉字书法艺术的风帆。

                                                                                      一

我得到杨明松的第一幅书法作品《陋室铭》是在1984年。

我们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当时,我在蚌埠印染厂党委办公室任宣传干事,而杨明松则刚刚考入蚌埠印染厂不久,20出头,正值青春年少,明眸皓齿,乌发如云,阳光帅气,若按现在的话说,典型的小鲜肉一个。凭借一手好字,杨明松被爱才如命的厂工会主席选调工会搞宣传,我们处在同一楼层。

客观评价,人尽其才,工会宣传岗位,为杨明松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平日里,不善辞令,略显木讷的杨明松只是埋头于书案,旁若无人,挥毫泼墨,我发现他的毛笔字写得确实漂亮,于是,便有意请杨明松来上一幅,明松爽快应诺,问及我想要写什么内容。三十多年前,那时,尚还没有商品房那么一说,居住环境相对寒酸,工薪阶层大多蜗居于斗室,我不免附庸风雅,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那,《陋室铭》吧。当时,工资也就区区那么30多元,用宣纸还属奢侈,明松立马在办公室随手扯过一张大白纸,一挥而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字迹酣畅,神采飞扬,真功弥漫,观之神怡。我如获至宝地卷起,兴高采烈地将其带回家中,用图钉固定在斗室的床头,借以明志。于是乎,多年间,我和明松每每见面,便常常以此而戏谑,心照不宣地相互自嘲——何陋之有?

心知肚明。其实,由于条件所限,杨明松书法的风帆,同样也是在他居家的陋室中扬起的。

杨明松,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63年7月出生于安徽蚌埠,父亲是蚌埠市酒精厂领导,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工会干部,都是喜爱书画之人。耳濡目染,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杨明松童年之时便偏爱墨香。兄弟三人从小都嗜好书画,特别是受两位兄长的影响,杨明松三岁起,就跟着两位哥哥一起学画画。因此,明松自小,绘画、书法就打下了基本功。上小学以后,杨明松的习作初经潘绍亭先生指点,小有成就,屡屡在少年绘画、书法比赛中拿奖。

童年的爱好,有时会影响其一生。

蚌埠印染厂职能科室和各车间的办公室,当时还集聚了白如新、徐德生、申树阳、宋在虎等一批爱好写字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里,政治气候使然,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每个车间都辟有黑板报。他们的书法的确为黑板报增色不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蚌埠市总工会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全市企业黑板报展评。劳动竞赛、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主题广泛。元旦春节、红五月、国庆节期间,胜利路科学文化宫广场,中荣街工人俱乐部广场及其附近道路两旁,常常是黑板报林立,围观者众。

每次黑板报比赛,杨明松、白如新、徐德生、申树阳、宋在虎等几个年轻人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稳稳当当地从市总工会把“一等奖”的荣誉抱回。为此,蚌埠印染厂主办的黑板报全市闻名,甚至于参加系统内部华东六省一市的安全生产黑板报大赛,还拿过特等奖。

能为企业赢得荣誉,这令杨明松、白如新、徐德生、申树阳、宋在虎等人无比自豪。

1987年底蚌埠印染厂与蚌埠纺织厂组建纺织印染总厂,大型国有企业,员工达万人之众,热爱书法的年轻人就更多了,纺织厂里有王玉玲、柴立梅、徐庭柱等书法爱好者。当时,我受命编辑《蚌埠纺印报》,适请本单位的书法家潘成华先生题写刊头,杨明松便带我径直来到潘成华家中,不巧,潘成华老师不在,只见厂职工宿舍的筒子楼二楼,潘成华先生家中走廊的角落,满堆着一叠零乱的旧报纸,上面墨迹斑斑,由是,更领略写字人的清苦。不几日,潘先生亲送所题刊头书法至编辑部,潘成华先生的墨宝,确为企业报增色不少,创刊号被一抢而空。为活跃企业报的整体版面,我即开辟《风帆》副刊,面向社会广为征集栏目的刊头题字。杨明松、白如新、徐德生、申树阳、宋在虎、王玉玲、柴立梅、徐庭柱等人的书法题字纷至沓来,各呈千秋,于是,办报的几年间,我根本不愁书法作品的稿源。不仅如此,他们的刊头设计和题字,甚至频频在《中国纺织报》亮相。

此中,有日后成为书法家的,杨明松便是其中之一。

                                                                                  二

墨径有痕。对杨明松而言,这有痕的墨径弥漫在他的心中。

汉字书法,中华国粹。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异彩纷呈,浩如烟海。

艺术领域,没有人能够轻言成功。书法艺术,没有捷径,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成份,急功近利者,更不可能达到理想之境地。十年,几十年,乃至穷其一生。毫不夸张地说,杨明松沉醉于墨海,为书法艺术而痴迷,为书法艺术而癫狂。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四十多年间,杨明松墨海临池,苦练不辍,每天捉笔悬腕,挥毫泼墨,如痴如醉,渐次从运笔自如的行墨中,苦苦寻找着一种美,寻找从文墨和笔宣的深邃中充溢出来的美,几乎达到不可理喻之境地。

都云书者痴,谁解其中味?

为了书法,杨明松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难用一言以蔽之。

心意苦恼,筋骨劳累,激励心志,使其性情坚忍。沉浸墨海,苦练丹青。杨明松孤馆青灯,寒暑不辍,甘苦自知。

明松初学柳颜楷书,因喜米芾八面出锋、个性突出的书风,又刻苦临习其行书作品。后悟米由禇出、转习禇楷,于《雁塔圣教序》、《阴符经》中浸淫多年,其间旁涉篆隶和魏碑,骨力渐强;又上溯书源,于东晋诸家狠下功夫,尤得力于《集王圣教》和右军书札。明松尤善行书与草书。其行书作品拟古而不失时尚;草书则以章草为本,融今草、狂草于一体,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笔墨上始终追求自然、高雅、飘逸,意味隽永、极富书卷气,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间,杨明松先后受书法名家张乃田、潘成华先生的悉心指导,后悟书法须追本溯源,乃转习二王经典,旁涉明、清贴学名家,以期形成清劲爽利又不乏古趣的新古典主义书风,终成为篆隶楷行草皆能涉及的书法全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如斯多年,熟悉杨明松的不少人发现,浓眉大眼的杨明松,头发白得太多太多,与他的实际年龄严重不符。为了书法艺术,杨明松甘将青春付出。

久经磨砺,杨明松开始在书法界崭露头角。

2005年,淮河画院网罗知名书画家,邀请其加盟。

2006年,在安徽省纺织职工书画摄影展中荣获二等奖,在安徽省“安康杯”安全生产书法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蚌埠“玻院凯盛杯”职工艺术节图片书画摄影才艺展中荣获书法类作品一等奖,并入选全省第九届书苑新人作品展。

2008年杨明松入选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他的书法作品开始受到收藏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蚌埠中青年书法家中的领军人物。

实至名归。2011年,杨明松当选选为蚌埠禹会区书协副主席。

                                                                                     三

杨明松的书斋,环顾其内,斗方、扇面、整宣、条幅,圆光,册页,应有尽有,争奇斗妍,神采飞扬,各呈千秋。

书法在极大程度上得源于“悟”。悟性的高低,是成就书法家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那么,一幅好的书法则等于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

只有读懂杨明松的书法,才能更好地欣赏其书法作品。

书法中的神采,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汉字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就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沿袭积淀,成就了多种体式的汉字书法艺术。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一般说来,篆隶楷行草,汉字书法五种体,起承转合,一撇一捺总关情。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首先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才可心手双畅,物我两忘,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才能写出真情至性的书法作品。

书法是反映生命的综合性艺术,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人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心情感能在汉字书法里表现出来,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

1、对联行草《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活泼生动,曲尽圆转,疾速诡奇,一咏三叹。观之,顿觉正气凛然,气势磅礴,张驰有度,杨明松以不同速度书写的点线联接,犹如一串音符,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犹如聆听乐曲中的旋律与节奏。其书写空间的排列、点线的对应,自由发挥,得心应手,表现出草书所蕴含的艺术精髓。

2、行书扇面《出都留别诸公》。布局慎密,其行文流畅,字体飘逸,如同妙龄少女,翩翩弄影,舞姿曼妙,清纯可人。3、篆书斗方。唐朝诗人王涯《春游曲》之节选,“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此作尽显篆书之半圆或圆形的基本笔法,可见杨明松篆书运笔之功力,达到婉通的火候。

4、圆光隶书《悬壶济世》。这是杨明松专为民建会员所办仁济医院所题。尽显篆书方笔之趣,自然匀整,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之妙,特别是“悬”字的用点,耐人寻味,确有秦隶结体浑圆之趣。

5、《沁园春北国风光》,行云流水,气冲霄汉,排山倒海,气吞山河,一气呵成。整体书法,明松虽采用大小两种字号,然而,却能见用笔之活、变化之能的功力,贯长虹,挟雷电,诡奇疾速,恣意纵横。尽展一代盖世伟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宏伟气魄。

我曾有幸得见过杨明松的册页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洋洋洒洒上千言,明松的蝇头小楷,飞鸿戏海,生动之至。通篇一丝不苟,字字尽善尽美,端庄俊秀,美不胜收,令人惊叹。《心经》此作滋润心田,不只是修持,亦是一种静心的法门,展现杨明松的心力专注和耐性,此小楷蕴含的端庄雄伟之风格,决非一日之功可为也。

同是楷书册页的《朱子家训》,更见功力。

                                                                               四

步入书法界后,杨明松对名利看的很淡。

2009年的一天,正在挥毫的杨明松接到了蚌埠电视台领导的电话:“请问你是杨明松吗?你在电视报征集报头活动中,大家对你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现在不能给你评奖了,评奖时间早过了,是组织者的疏忽,你的作品被遗漏了,现在只能给你一年的电视报做为补偿了。”听完电话,明松虽然有点哭笑不得,但他仍然笑对人生。无论他的书法作品收藏价值有多高,在对外交往中,他对待书法爱好者从不吝啬。

友人介绍一位外地朋友前来探求书法作品,杨明松二话没说,提笔泼墨现场书写四尺整张赠送,来友得墨宝后,千恩万谢,非要请客吃饭,明松谢绝了。后来朋友打来电话说:“明松兄啊!您的人品和您的书品都让我崇拜啊!我谢谢您了!”

中国书法的精髓源远流长,而在当今青少年中,喜爱书法的人越来越多。

催笋成竹,何乐不为。2000年前后,杨明松的一位朋友把孩子送来,意请明松辅导书法,在明松悉心点拨下,孩子书法进步很快。名声传开,滚雪球一般,不少家长便领着孩子慕名而来。于是,杨明松创建了《明松书法艺术培训班》,他放眼未来,在自己练好书法的基础上,培育书法新苗。同时,杨明松还定点到各中小学为学生进行书法辅导,带领学生集体参加书法大赛,先后培养出近百名书法艺术新秀,数十人次荣获省、市青少年一、二、三等奖。

学生耿子仪,八岁时便获全国奖,书法作品获蚌埠市青少年书法二等奖。

新城实验学校的刘凯锋同学,品学兼优,书法优秀,考入合肥168中学。

蚌埠六中的张景桐,学习优秀,书法好,才艺突出,2018年应美国对口中学的邀请,远涉重洋,展示书法才艺。墨香飘世界,桃李满天下。

2012年,杨明松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参政党中的一员,还被推举为淮上区政协委员,他投身于民建蚌埠市委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2018年,杨明松屡屡参加安徽省政协系统书画作品展、民建安徽省委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艺术展”,作品获广泛好评。

此文完稿之际,2019年1月30日,我手机的微信收到一条信息,民建书法家杨明松带着他的弟子,来到商城,为市民赠写春联,场面热烈火爆。

人品如书品!杨明松就是这样,为将书法国粹发扬光大,利用书法作品,参与公益事业,树民建形象,为社会服务。

杨明松依旧扬着他的墨韵风帆,踏浪前行。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