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掀狂澜 墨剑勇气

——民建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王风雷“勇·系列”之虾画作赏析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6113 发布时间:2019-01-23 17:03:34

尺幅画作,大千世界,诚也。

标志创意、书籍封面、产品包装、公益海报——王风雷的设计精益求精,堪称出类拔萃。

我与王风雷相识已久,同在《张汇滔研究》编辑部有过近20年的合作,赖于副总编王风雷的操刀和创意,《张汇滔研究》图文并茂,声名鹊起,才成为安徽第一家入藏国家图书馆的期刊。

编辑之余,几年前,我却发现,王风雷居然爱好画起虾来。

初始,我并不以为然,若论虾作,齐白石的画作算是虾中之珍,实乃高山仰止,难以逾越。

一日,忽见风雷创作的《水中先锋》,构图简洁,笔法洗练,妙趣横生,意境高远,其虾体姿雄健,笔触如剑。一只虾直钳勇往,竭力向画外冲去,另两只虾则由画外长驱直入,尽显风掣电驰的“龙马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这让我真切地感到:其虾不似虾,另有性情。

诗为心声。其实,画作又何尝不是心声呢。

                                                                                            一

王风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蚌埠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蚌埠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99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师从著名设计师、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设计者肖红教授。

王风雷长期从事标志设计、品牌形象和文化、视觉传达、公益海报、创意包装、设计与水墨创意、设计与责任等方面的研究与创作。其精心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赛和大中型项目征集活动中获奖、录用、收藏。部分艺术作品在首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和北京展览馆展出,入选《中国设计年鉴》和《中国创意设计年鉴》。

多年来,王风雷积极探索艺术设计和水墨创意的融合,这种合流,成就了他的设计风格。而运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又构建了他的水墨主张,新主题新表达,探寻自然本色、生活原味和人之常情。

水墨领域,奇峰突起。王风雷选择以“虾”入画,就是基于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以及潜移默化的学养积累。就是想为一个普通物象营造一个空间,赋予其更多抽象的意味和更多的象征性,更多的哲理思考和社会学乃至人性的内涵。他把对人的关注和思考,向万物的灵性深处延伸,表达他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升华出的对自然的膜拜。

虾的体态,虾的神韵,应该是画家刻意描画的基本元素。以虾入画。不可忽视美学与布局,这是构图的基本要素。其实,只有在画家对自然万物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实现。

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节肢动物,属节肢动物甲壳类,虾体长而扁,分头胸和腹尾两部分。大都生活在江湖中,利用身体腹部的屈伸动作,进行短距离的游动。虾有胡须钩鼻,背弓呈节状,尾部有硬鳞,脚多善于跳跃,藉腹部和尾的弯曲可迅速倒游。虾的头胸由甲壳覆盖。腹部由七节体节组成。头胸甲前端有一尖长呈锯齿状的额剑及一对复眼。虾以鳃呼吸,鳃位于头胸部两侧,为甲壳所覆盖。虾的口在头胸部的底部。头胸部有二对触角,负责嗅觉、触觉及平衡。虾的头胸部有三对颚足,帮助把持食物,有五对步足,用来捕食及爬行。腹部的五对游泳肢及一对粗短的尾肢。尾肢与腹部的最后一节合为尾扇,控制游动方向。

画虾,首先得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画家个人修养,审美观念和心灵的碰撞的综合体现。

仔细观察,虾的蓄力欲停,相随而戏,欲动欲冲,乃至演变出虾的千变万化之姿,只有细察入微,才能成“虾”在胸,下笔有神。为此,画家笔下虾的美,已不在局限于虾之本身,而在于它体现了自然之“道”,也就延伸为“人性化”“人格化”的取舍。

认真剖析,正是由于磨砺,才达到潜移默化作用,加速了王风雷学养的积淀和对生活深层次的认知,从而成就了王风雷的系列虾画。

                                                                                         二

纵观当今画坛,水墨画领域,喜爱以虾为题,挥毫作画者,多如牛毛,理论上,更有章法、笔法、墨法、水法之争锋,沸沸扬扬,莫衷一是,见仁见智。

言及虾作,几乎所有人会立刻想到齐白石老先生。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可以称之为画坛巅峰,后人画作很难望其项背。白石老人也曾坦诚而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就水墨画而以论道,要超越必须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就不会有艺术上的个人风格。

天造万物,各有灵性。

小虾,披鳞戴甲,触角颀长,故而人们常常用“虾”来喻比勇猛冲锋之士。《论语》云:“仁者必有勇”。在王风雷的眼中,勇,从甬从力。力及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也。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勇”贵为成功者的品质。将虾这一独特的“灵性”充分释放,张扬其存在、奋斗、快乐的生命本意。这正是画家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强劲足迹。

师承前人而不受前人风格所囿,在画“虾”这个题材上,王风雷正是这样,独具“勇”气,自成面目,王风雷的系列虾画,意在破后而立,改——闲情、怡趣之老面孔,赋——拼搏、进取、腾跃之新精神。

我曾见过一位画家现场作虾画,其笔法娴熟,用墨得当。若单独鉴赏,其虾画得确实不错,活灵活现,赢得一片叫好。然而,通览全图,却略显美中不足,因为画面之中所有的虾,几乎通体均般大般小,缺乏个性的张扬,缺少活泼的灵动。为此,我不敢苟同,窃以为,该画家没得水墨之真谛,其画面呆板,显得匠气过重。于是,过誉便成了蚂虾的胡子——虾须(嘘)。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啃泥巴。虾是生活于水域的生物链中最底层的生物,这与社会有相通之处,处于弱势群体。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芸芸众生,拼搏乃是依赖生存的本能。

虾有虾的生存之道,虾有虾的生存哲学,那么,以虾喻人,以人比虾,那么,由此题材所展现出的意境,无穷道也。

风雷笔下之虾,则个性张扬,风格独特、栩栩如生、卓然不群。

拭看王风雷的画作《水中先锋》,趣味盎然,十分耐看。静观细品,余味无穷。只见方寸之间,布局紧凑,画面之中,一只完整的虾居于其中,其它两只虾的躯体仅露出大半,勇往直前,动感十足,蕴含立体游动、透明、骨质、神视等多方面的质感,淋漓尽致地释放出勇者内心的骨气和胆识。

王风雷以微不足道哉的虾之戏水入画,以弱小之躯,迸强势之力,尽展雷霆万钧之精魄,方显生命律动之神韵,完美地体现水墨画之新主题新表达。

以虾拟人,方为高手。

墨中显龙志,水中为先锋。

王风雷的虾作笔下生勇,《豪气》冲天力量扑面而来。只见方寸之间,三只虾于激流中猛进,灵动的虾体,逼出强大的水流,四周绽开,扩展圈圈涟漪,达到虾掀狂澜,勇立潮头之神韵。弱小与强势的反差,尽在尺幅。

《问海》之画面铺陈宽阔,虾群昂首挺立,面对漂浮着的不明来物,群体参差间,层次感异常分明,虾群争先恐后,挥舞大钳,前呼后拥,营造出团队合作、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艺术氛围。作为个体存在的渺小和无助,与作为群体存在的强大和无畏,让我们对“虾”的社会化属性,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认知。

《腾跃》仰天长啸,虽说尺幅间只有一只半虾,却把虾的鲜活旺盛,以及蓬勃向上,永不言败的生命张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探秘》寻宝,作者则设置在幽深的石窟洞穴,更透视出水流的清澈,前方神秘莫测,三只虾小心翼翼,相拥而行,不畏艰险,在大海深处探索,同时又不失呆萌纯真。我们前行的社会人生之道,何不如此?

《深海勇士》一探究竟,竖式构图,直如深海。画面之中,五只虾披鳞戴甲、前驱后随、呼风唤雨、俯冲而入,深潜深潜再深潜。挑战极限,成就使命。纸幅留白之处,却虚空飘渺,不着一笔,而是以虾映水,营造出真实环境的再现,纷扰出强烈的动感。

《遇》的构思极其精巧,明显拟人化的处理,两只虾玉洁通透,游动中相向而遇,一只张开双钳,势如拥抱之式,显示出同类光明磊落的接纳。另一只虾则体现出直率坦诚的入列。虾与虾之间的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宽容洒脱、侠骨丹心呼之欲出。

                                                                                  三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谈到“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

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由作品中透露的视觉艺术语言组织,这种方式,会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一般来说,只有景物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了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达到个性的张扬。

王风雷的虾画构图,虾多时,繁而不乱,虾少时,疏而不空,体现出构图技巧的张力。还有那浓淡相宜的墨色,劲健挺拔豪气冲天的线条,无一不在为主题服务。王风雷所画的虾身,笔意流转而显圆润,其运笔的层次分明,虚实明暗,相得益彰。虾的体态动感,浓墨处,淋漓而酣畅,枯笔时,笔断而意连。虾须的中锋用笔,笔力健挺,撇撇如兰叶之飘逸。而对虾的额剑处理,略显夸张,直冲而挺拔,大有勇士拔剑而起的威猛,力现英雄豪杰之气概,其意境之空灵,达到“此处无水胜有水”的绝妙境地。

王风雷画的虾作,难能可贵,创出了自己风格。通过王风雷对“虾”画作赏析,我们不难看出画家对艺术意境的苦苦追求。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得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画家个人修养,审美观念和心灵碰撞的综合体现。只有在画家对自然万物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实现。

王风雷的画作,似有对“个体或局部”放大的倾向,好多作品的画面处理,类似于镜头特写,着重聚焦于三五只虾。然而,通过“墨”韵的游走,“勇”气的贯通,虾的蓄力前行,相随而动,欲动欲冲,直至虾的千变万化之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们犹如听到画外的“虾群”正集结聚力,呼啸而来的呐喊,涌现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达到“画外有画”的意境。显然,这种手法,营造和透视出视觉与认知上的张力,让作品具有了更多的观赏性。

王风雷笔下之虾的美,已不在虾本身,而在于它体现了自然之“道”。赋虾以人性化、人格化元素,正是王风雷的虾画生命力之根本所在。

王风雷的“勇·系列”,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风景。

画里画外,我们“勇”则能成精品力作,“勇”则能成恢宏伟业。

艺无止境。水墨写意,就其构图技巧之美学而言,王风雷的虾作尚有提升和拓展的空间。期待王风雷的虾画“勇·系列”,呈万千之姿态,彰生活之本色,录时代之气息,寓生命之礼赞。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