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职大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874 发布时间:2018-12-28 15:44:50

那是一个渴望知识的年代,1979年蚌埠总工会筹办职工大学,报名者极其踊跃,人数突破1000,经简单而又有其一定难度地应试,录取100,分为四班,校舍借用二十六中的教室。

焚膏油以继晷,拼青春换轮回。特殊的年代产生特殊的班级,为圆各自被丢弃的大学梦,众多求知若渴的心灵聚集蚌埠职大。说特殊,特殊在同学们悬殊的年纪。年轻的,风华正茂,毛头小伙,红颜姝丽;年长的,饱经沧桑,拖家有眷,四十大几。

那时的学习环境可不敢恭维。工人俱乐部、二十六中、南山公园、一实小、蚌埠一中……为求学,我们历经坎坷,屡屡借读外单位的校舍;为求学,我们不辞艰辛,碾转过珠城的南北东西。

心酸呵,读书好像抢跑道,上课宛如打游击,知识的殿堂,烙满艰难跋涉的足迹。如同海绵汲水,同学们求学欲望高涨,不管多忙,每晚准时会出现在教室。可好景不常,如是坚持快两年,最终,因没有安徽省教委的正式批文,学校没资格颁发有效文凭。这对我们的打击相当大,一部分同学改换门庭,纷纷报考电大函大。再后来,1981年再经严格考试,中文班录取了38名学生,也就是继续坚持到最后的这38名。

职大师资蚌埠一流,屈指可数,大部分为教育学院颇有声望的教授,如教《写作》的李健全;教《中国文学史》的李海峰;教《现代汉语》的李平实;教《古代汉语》的高学钊;教《外国文学》的谢军等,他们比学生更要辛苦。

四年寒窗,五味俱全。学海无涯,磨砺光泽。那毕竟是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生坐标,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古代汉语》、《美学》、《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逻辑学》等二十多门课被我们逐一啃下。经市总工会及师生们奔走呼吁,职大被批准立项,在张公山公园门口盖起新校舍。不久,合肥那边又传来喜讯:安徽省教委终于松口,答应前来实地考察验收。

不亚于一场攻坚,全体师生无一例外,相互帮携,相互激励,齐心协力膘上劲、拼上命。不单纯是为了那张纸——大学文凭,更重要的是要证实自己的能力、实力和价值。

验收考试完全由省教委包办,由权威专家出题、监考、阅卷、流水作业。最终,结论令人欣慰:该校38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超过全日制专科!验收合格,专家们满意而归。很快,安徽省教委便正式批文下来。

告别学无定所的日子,来到张公山新校,首届毕业生赶上最后一学年,那崭新的课桌、宽敞明亮的教室,令我们兴奋和陶醉。毕业论文答辩,由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等权威主持,面对答辩评审委员,同学们侃侃而谈。可以说,高兴的远不是我们,而是职大领导、老师和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权威专家。综合评价:职大中文班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的任何一篇,均超过全日制本科水平。

1985年,首批学生毕业,领到毕业证的那天,38名同学百感交集。毕业后,同学们分手东西,在各自的岗位尽心尽力,成就斐然。

去岁金秋,毕业二十周年,同学相约聚会,为数不少的同学已到退休年龄。岁月蹉跎,事业、社会、家庭,不经意间,额角增添了皱纹,鬓发霜白了几许。而年轻的,只是那颗火热的心。

因为,同窗聚首,感触最深,言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激职大!

                                                                                              

                                                                                                                  作者系民建蚌埠市委原办公室主任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