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68(二)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395 发布时间:2018-11-20 17:07:54

1968,五十年前乡村插队生活的片断,泪水和汗水交融,连缀起的,是一串难忘的苦涩记忆。然而,苦难和磨砺则是一种财富,会让人受益终身。

                                                                                                                                   ——题    记

出发的日子到了,蚌埠火车站里里外外,那些天,彩旗飘扬,鞭炮齐鸣,人如海歌如潮,欢送的锣鼓敲得震天响。送者和被送者,人人都像是在做一场醒不了的梦。

父亲送我登上了北去的火车,隆冬数九,冰天雪地,屈指算来,年关将至。随处可见候鸟归巢一般的人们急急忙忙地往家赶,而我却自命不凡,以为很了不起,无非是“革命”转移了阵地。

少年壮志不言愁。

有志不在年高。我和众多的知青,大有风萧萧兮淮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慷。

为了将那床四斤重的小被子,成功地捆成电影里看到的那种极为“好看”的式样,我不止一次地在家独自演练了无数遍,不耐其烦,照着镜子,转来转去,孤芳自赏,直到感觉背在身后像那么回事了,这才罢休。无比神圣地以为,自己将开始肩负并实践着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眼看1969年春节将至,入冬之时的那几场雪可真叫大呀,整个淮北平原,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北上的列车开动了,出站不久,列车就隆隆地爬上蚌埠淮河大铁桥,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的知青插队生活就此而始。

凭窗而望,天寒地冻的枯水季节,淮河沿岸冰封雪凝,滔滔奔腾一泻千里的河水,犹如被冰僵了的巨蟒,昏昏欲睡,早早进入冬眠期,失去了往昔磅礴的气势。

寒风凛冽,日暮斜阳,连挂着十二节车厢的票车,慢慢吞吞,一路咣当,如同一匹饥饿的几日没喂草料且又累得半死不活的驴,“呼呼”地喘着白雾缭绕的股股粗气,躺在固镇县曹老集火车站白茫茫的雪地中那两根僵硬的宛如死蛇一般的铁轨之间。

黑色的劳保鞋三个月就穿烂了,早已丢弃,而那床暗红色细条格子的再生老粗布拼接而成的被里子,怪结实的,其实,回城之后,就很少用它当被里子了,至今,仍被我当作“革命文物”保存着。

现在若让我再打背包,恐怕不一定有当年打得那般好看了!

都说村庄距离曹老集火车站只有三里路,可走了半天,一问,农人告之,说还有三里路。这三里路怎么这样漫长?父亲不放心,又一直将我送到了我所要插队的生产队。

途中,雪大路滑,父亲还摔了一跤,恰巧遇到新台孜生产队长严长力,父亲客气地向他问路,不料,几经攀谈,生产队长在得知他眼前这个来自城里的孩子,竟是插队下放到他生产队的学生时,气得鼻腔里“哼”了一声,扭头便走。

事后想想,也难怪,我那时确实又瘦又小,怨不得生产队长面露嫌弃之态。

老三届连锅端。就这样,父亲一直把我送到固镇县曹老集公社水牛陈大队新台孜生产队。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农村的三级管理模式。

新台孜生产队在整个公社范围,属富村之列,全村不到90人,而下放学生却一下来了11名。蚌埠7名:陈怀斌、潘志刚、陶长江、邵体平、李玉莉、朱国银、郭学芬。固镇4名:丁怀芝、黄怀生、石光、安素贞。11名插队的下放学生之中,性别为4女7男,却造就了陈怀斌、朱国银,丁怀光、安素贞两对夫妻,很快,他们便培育出了4个农村小社员。最后,为了回城,还发生过一例假离婚的悲喜剧,留待另文叙述。

两年的下放时间虽不算太长,而我离开农村招工回城,也四十多年了,然而,新台孜生产队的许多面孔还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

我记得生产队里孩子们的一长串名字,不是小名便是绰号。

小滥子,小矮子,小毛秧,小毛羔,小好,老八,皮辘轳,大洋钉,粮站,天津,济南,倒刺,玉珍,大白,大宝、老丫头,小疙轮……全和我般上般下,个个都是挺有趣的。

不过,农村有三多,决非我愿意在庄子上的贫下中农脸上抹灰——秃子多、疤拉多、光棍多。真不知怎么会产生如此众多的歪瓜别枣,皮辘轳是个瘸子,又秃,头上一毛不发。疤拉眼、疤拉脸,那就更多了,济南、小矮子都是疤拉脸;小好除了脸上有疤拉之外,半个面孔还均匀地撒了一把麻雀屎;粮站也是一脸的麻雀屎;老八,除了疤拉眼,还秃,张开嘴,口内,牙齿竟是里外长了三层;甚至于有一家男性全秃成电灯泡者,简直无奇不有。(待续)

                                                                                                      

                                                                                                                 作者系民建蚌埠市委原办公室主任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