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Undefined offset: 61

Filename: 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Number: 208

乡村的呼唤 --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徽省委员会

乡村的呼唤

——一个民建会员的家乡情结

作者:杨为民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5018 发布时间:2018-11-01 00:07:56

坐落于安徽马鞍山濮塘的宋庄,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村庄小的“只盛得下两个字”,小的在百度地图上都无有标识……

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民建老会员却对 “她”充满无限眷恋。

30年前

村庄里有一位最“年长者”,它就是村头的一棵老木瓜树。经园林专家推算,树龄约有600年。容身在村中的偏安一隅,如今沦落到似垂暮之年的孤独老者,老无所依……

村庄里发生的故事,木瓜树曾见证明朝嘉靖时期,辟地选择来这里定居的先民,“经营之始卜地命工允一木植一砖瓦一向坐罔不竭心殚虑”,在这片荒山之地,依靠“惟耕惟读、克勤克俭”的治家根本,建造出五十余间气势恢宏的徽派“杨家大院”。它还黯然神伤地目睹了杨氏宗祠自清朝咸丰年后,有二次被兵燹,第三次遭到被拆除的命运。

看见从村庄所发现的《杨氏家谕》碑文,被市博物馆已申报成为国家二级文物,既激动又忐忑不安。原来村庄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20年前 

偶遇一本《安徽当涂杨氏简略宗谱》,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申冬月重印,其上有民国名人汪伪政府领导周佛海的题字。

家谱序中明确记载:相传太平天国时,江南一带,十室九空,野无干净之土,家无完聚之人,吾族宗系之散失于斯时也明矣。

对家谱的散佚也作了概述;吾宗自弘农移籍安徽之歙县者,不知历几年何年代,后由歙县移籍今之当涂县慈湖镇,一脉相传,子孙蕃盛,屈指已达数百余家,追本穷源,上溯起祖,仅赖宋庄祠中之悬宗耳,此次兵燹,祠焚宗毁者,比比皆是,设使吾祠亦罹此劫,则上祖之由来,茫然无可考矣。

10年前

作为民建会员,看见家乡逐渐变得毫无生机,心中有一种深深的刺痛感,多年以来就一直期待着家族中有能人将宋庄村的历史给发掘出来。可是笔者从少年等到中年,眼见记事的长辈们越来越少,心中不免产生焦虑,不要让等待在我们这一辈成为永久遗憾!与其观望还不如自己尝试一下吧,于是笔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三年时间着手找佐证材料,<《杨氏家谕》碑与《安徽当涂杨氏简略宗谱》>文章在马鞍山开展的“好家训、好家规”征文中获三等奖。清晰地记得,文章在地方报刊上发表的第二天之后,村庄就有乡亲给我打电话,来寻根问祖的族亲是络绎不绝,出乎意料,他们大多数人看了后怅然若失,摇摇头默默地走开了。

村庄早已不是他们记忆中的村庄;杨氏宗祠旧址是断垣残壁,杂草丛生,村庄没有像样的道路,村里到处是乱扔的垃圾,内急想找一个干净卫生的厕所都没有,更别提有自来水了。

生我、育我、养我的家乡,我知道乡村在向你呼唤着,因为你是村庄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你必须站出来为你的父老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五年前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大树必有其根。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2016年1月31日,当我撰稿的《四知遗训家声远 三相流芳世泽长》文章在地方最有影响的市报《马鞍山日报》头版、全版进行了发表。

编者按: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的一大传奇家族。

近日,中央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推荐了陕西省潼关杨震。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

据《安徽当涂杨氏简略宗谱》等史料记载,马鞍山宋庄村的杨氏家族是大移民中一支弘农四知堂的杨氏分支。日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氏第二十八代世孙杨为民先生为本报撰稿,追溯我市濮塘宋庄村杨氏宗祠楹联渊源,为我们讲述一则家族家训楹联的故事。”

杨氏家族的家规家训是先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过去“家天下”式的时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一定作用。“四知家声、弘农世泽”是马鞍山宋庄村杨氏祖先遗留下来的重要的宗祠楹联家训,相信它必将在未来的文化传承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2016年,我的《关于对马鞍山宋庄村景点进行开发的建议》在市政协会上,由民建马鞍山市委作大会发言。

目前,持续地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家族自发捐资七十余万元,将杨氏宗祠进行了重建。每年正月初六是祭祖的日子,也是家族教育后代,以“四知家声、弘农世泽”传承民族文化的良机。

我的建议也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花山区濮塘镇为家乡修建了宽敞的村村通柏油马路,放心纯净的自来水也接进了农家,村头还建了体育锻炼运动器械,村庄的水塘边缘还打造出供游客休憩的凭栏处。杨氏宗祠也被区检察院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短短几年,家乡就发生了根本性蝶变。一个美丽乡村初展其生态文明的秀美画卷。

这不正是十九大精神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在,我还有个梦想,就是利用杨氏宗祠作为文化大讲堂,请当地的文化名人给村里的孩子上课,让下一代接过衣钵将好家训、好家规永久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杨为民 民建马鞍山安工大支部宣传委员(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马鞍山市政协文史研究(馆)员 马鞍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主要成果:2015年主编完成《安徽马鞍山宋庄杨氏宗谱》,2016年1月11日《皖江晚报》发表《一封世纪家书三代人故乡记忆》(与记者孙敬清合作撰写的新闻)被中国文明网转载,《杨氏家谕碑与安徽当涂杨氏简略宗谱》文章在马鞍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获“好家训、好家规”征文三等奖,2016年1月31日《马鞍山日报》头版全版发表《四知遗训家声远 三相流芳世泽长》文章,2017年与著名作家戎林合作编辑《世外濮塘》书籍(全国发行,副主编杨为民),2018年1月13日《马鞍山日报》全版发表《“第一帝师”熊赐履葬于濮塘——大清名臣熊赐履墓地探究记》。2018年《2017年安徽文化年鉴》书籍收录《杨氏家谕碑发现》撰稿文章。2017年获马鞍山民间文艺家年度贡献奖。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