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 传承国学之美

——记蚌埠民建会员、著名书画家朱陈先生

作者:郑楠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724 发布时间:2018-10-24 16:21:05

奔流不息的淮河水孕育了璀璨的淮上明珠――蚌埠,也孕育了渊远流长的淮河文明。由于地接南北,独特的地缘环境使蚌埠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兼容性,碑与帖、刚与柔,都能在书画家的笔下水乳交融,展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色彩。而朱陈,正是其中出色的一员。

朱陈是以书画谋生的自由艺术家,醉心艺术多年。他很早就师从江允功老先生,在学习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先习大篆,后钻研隶书、楷书,尤喜《张迁碑》、《石门颂》。在那些时光里,他学到的不仅仅是老先生力透纸背的笔法,更是老人深厚精粹的学养,温雅敦厚的气质。他内敛、理性、有耐心,文人气十足。后来,朱陈又师从张乃田先生,以十年时间专攻米芾、宋四家及二王的行草。《书谱》中有云:“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植根《曹全碑》之秀丽,发枝《礼器碑》之端庄,升华于《张迁碑》之雄浑,并熔汉碑隶书之精髓为一炉,形成了他结构平实、法度谨严的书法风貌。多年来,朱陈以笔墨修炼求得国学文化精髓之初衷从未动摇,艺术视野也从最初的书法拓展到国画、古字画装裱修复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屡屡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入展,并加入了省书协。

古书画装裱修复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用于古代书画珍品修复还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序繁多、过程复杂、要求苛刻,使得古书画的修复过程十分艰难。旁人眼中枯涩浩繁的学习过程,对朱陈来说,却充满了求解的诱惑力。在大量的实践摸索中,他熟知各个朝代的各种纸张各种绢,熟悉修复的各种工艺技巧。他却始终不肯说自己勤奋;“这和个人对艺术的感觉有关系。”他憨憨地一笑。许多时候,他就像一个文化的修补匠,把文明当中遗漏的东西慢慢填实。经他的妙手,刘墉、郑孝胥等名家已被岁月磨砺得面目全非的字画,得以重现古之神韵。他始终以为,中华文明长河从未断流过,这是我们丰厚的文化土壤,后人有责任把这些传承下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如他谦虚低调的性格,朱陈的生活,平淡而安逸。在他的工作室“朱墨轩”中,朝阳如炬、和风清拂、有鸟低吟,几扇简窗、一杯绿茶,四壁几幅清新隽逸、雅俗共赏的书画作品,一个浩瀚的秋天就浓缩在这屋中了。始于兴趣、成于坚守、终于责任;这是艺术家在漫漫追寻之路上必经的阶段。在朱墨轩书院,他以极低廉的学费,悉心教导了三十多个弟子。以期通过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专注度。对于学生,他倾囊相赠,不仅仅讲授书法发展史、讲授笔法、讲授书写技巧,还结合自身学习书法的经历传授学习书法的方法和学习精神。

做为民建会员,他心怀大爱、热心公益,始终为蚌埠民建的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民建蚌埠市委组织的义务写春联活动中,他欣然泼墨挥毫,撰写了几十幅“福”字及春联,为会员们送去美好的祝福。在“庆六一”爱心捐赠活动中,他亲临周集小学为孩子们创作书画作品,增添了校园文化氛围。在民建蚌埠市委倡导的支教梨朱小学活动中,面对急需艺术课程熏陶的学生们,他又主动请缨,为孩子们开设了书法公益课堂。整个学期,他风雨无阻、坚持不懈,以耐心的讲演、精彩的教学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也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操。面对孩子们殷殷的期盼:“朱老师下学期还来吗?”他郑重地承诺:“只要你们需要,我就会坚持。”

传承国学是一门非常浩瀚的工程,人穷尽一生,都很难完成。但是,总得有人像精卫填海一样。希望有更多的传神佳作经朱陈老师之手流传于世,也希望他永葆对艺术的初心,继续探寻国学的真谛。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