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幽灵

      ——美国见闻之二十四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701 发布时间:2018-10-10 16:58:42

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象征意义显著,这里展示的国家形象,众多的博物馆让我深深感受到美国文化书卷氛围的厚重。然而,我又不得不说,这里低调、阴郁、压抑的气氛也十分明显,空气中犹如处处满满地充斥着幽灵的哀怨。

触目惊心,华盛顿国家广场及其周边,密密地分布着阿灵顿国家公墓、哥伦比亚特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美国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朝鲜战争纪念碑、越南战争纪念碑等标志性的建筑,这些个纪念设施,无一不勾起人们缠绵的思绪以及对战争的反思,伫立此地,心绪难平,我仿佛隐约听到,华盛顿的若干幽灵在叹息,在哭泣。

华盛顿的幽灵,数以百万计,他们飘忽不定的森森阴魂,四下弥漫。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位于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紧邻二战纪念馆,对面是林肯纪念堂。纪念碑是一座圆型屋顶建筑,由几十根石柱围起,其建筑风格简约而朴素,整体基调呈白色,在绿色的植被中,显得平静而庄严。这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生命的499位哥伦比亚特区的公民,以及在战争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26000位华盛顿公民建造的。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2004年4月29日落成,坐落在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是为纪念在二战期间服役的美国军人而建。纪念碑的两个方向各建有一座拱形塔楼,象征着太平洋、大西洋。塔楼里各有三只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举起象征胜利的花冠。而将这些塔楼联接起来的,是56根花岗岩石柱,每一根都代表着美国在二战期间的一个州另加一个海外领土。整座纪念碑构成了一个稍微下沉的椭圆形广场,看上去如同一个中世纪的露天圆形剧场。在面对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一面,参观者可以沿着台阶,抵达纪念碑的中心,沿途可以看到反映美国在二战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经历的浅浮雕。这些石柱上刻有铜质花环,它们之间用一根硕大的铜质绳索联接,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设有一座形状弯曲的“自由墙”,上面雕刻着4000颗金星,代表着在二战中献身的美国军人。

——韩战纪念碑。位于林肯纪念堂的西南侧,建筑样式等同于一个雕塑纪念园。建立韩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在越战纪念墙完成以后就被提起的议题。美国国会授权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建立这样一个纪念物,来表彰那些曾经在朝鲜战场为国家服务过的美国男女公民。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指定一个朝鲜战争纪念墙的顾问小组,来帮助推行该项计划。1988年9月,经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批准,纪念墙在华盛顿特区的林肯纪念堂的西南侧划定区域。1992年6月14日,老布什总统为纪念园区奠基。1995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42周年纪念日,克林顿总统和韩国总统金泳三出席揭幕式。

韩战纪念碑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草坪之上的雕像反射在墙上,就会出现虚实相间的38名士兵影像,寓意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不锈钢材质的雕塑完全是写实风格,这群普通士兵,是韩战中无数美国大兵的缩影。他们个个头戴钢盔,野战装束,持枪驱前,拉成突击的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好像是在战场上搜索前进。战场不是游乐场,美国大兵的雕塑栩栩如生,细腻深入的笔触和穿透时空的想象,刻画出士兵们在丛林中征战巡逻的真实场景。士兵们或惊恐眺望,或猫身前行,或弓身后视,或左右瞄观。不锈钢雕塑散开在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把战地的残酷再现在人们面前。每个雕像的面容形象逼真,表情十分复杂,从中,你能真切地读到士兵的警惕、惊恐、疲惫、迷茫、绝望、狰狞、坚毅、勇敢,战地的恐怖气氛弥漫在整个园区,美国大兵的脚步,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可以想像,当赤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白雪覆盖在士兵们身上之时,触景生情,人们会产生无尽的联想,这种对恶劣环境下战场严酷的体验,对士兵危在旦夕命运的担忧,会产生极其强烈的心灵震撼。

第二部分是一堵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如镜的墙面,浅浅的蚀刻,隐现出许多士兵的脸庞,这些形象细腻而写实,甚至可以说是真实的再现。所有士兵的脸部,全部采撷来自韩战的新闻照片,取材临摹于美军各个兵种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纪念墙的花岗岩是磨光的,开阔地的塑像群,因此而被映射在墙面。随着人们脚步的移动,两组形象便流动地,互为背景地融合在一起。人们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领略战争的残酷。墙的尽头,是整个纪念园的点睛之笔,上书英文“freedom is not free”,中文译为:“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或“自由不是免费的”。

第三部分是一组置于地面的小方座,上面刻有碑文。其中一块置于雕塑群的正前方,碑文耐人寻味:“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中文直译大意为: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更为刺目的另有几块,朴素地简明扼要地标注着韩战中死亡的美军人数、联合国军人数。照录如下——

死亡:美军 54246/联合国军 628833。

失踪:美军8177/联合国军470267。

受伤:美军103,284/联合国军1,064,453。

被俘:美军7140/联合国军92970。

“韩战”,中国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心中,美国侵略朝鲜,中国与朝鲜并肩战斗,保家卫国。而美国则认为,自己是在保卫韩国以及韩国的人民,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战争的阶级属性,阵线分明,可历史的真相,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目睹此组冰冷的数据,我默默无语,窃认为,在数以万计的亡灵面前,再去争论战争的孰是孰非,显然已经毫无意义。

华盛顿广场所有的国家纪念碑中,越战纪念碑留给我的印象,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越战纪念碑,堪称华盛顿国家广场最为吸引人眼球的建筑。可以说,它是最为抽象最为特别的纪念碑。

特别之一:形态。这是一座深陷于地平线之下,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又仿佛大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在到达地面处时渐渐消失。

特别之二:理念。这里虽然没有掩埋任何遗体,也没有任何英雄的雕象,但这刻满了战死军人名字的纪念墙,是对灵魂的慰藉,被数万死者的亲属,看成是与亲人连接的唯一纽带,寄托着那些陨落在异国他乡亲人的灵魂,引发人们战争与和平本质的深层思考。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华裔设计师林璎。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建造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设计竞赛的方式,公开广为征集设计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方案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石破天惊。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的却是一名年仅21岁的在校女大学生林璎。当时的林璎,豆蔻年华,青春洋溢。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林璎的设计灵感来自一份课堂作业,她的设计方案在问世之初,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些越战老兵认为,战争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阵亡将士的不敬。而且,林璎以亚裔身份设计夺魁的越战纪念碑,涉及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因此,林璎的华裔背景被人拿来大做文章。“你不觉得这很可笑吗?越战发生在亚洲,而你正好是个亚裔?”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质问她。不仅由于林璎是美国曾经广义上的敌手后裔,更重要的是,林璎的设计方案,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战争纪念碑的形式,没有高耸入云,相反却深入地下。不仅如此,她的设计,摒弃战争纪念碑的许多主题传统元素,譬如爱国口号、英雄雕像、旗竿等等。最终,林璎的方案得到更多人的支持。1982年10月,越战纪念碑建成。随着岁月的消逝,越战纪念碑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神奇魅力。

几乎所有的建筑艺术评论家,都对林璎天才的相像力和创造性的发挥赞不绝口,这一高超的,前无古人的纪念碑设计风格,为其他的建筑设计师立下了难以企及的高峰。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备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早已成为华盛顿最具观赏性的场所之一,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达400万之多。时时有人会站在纪念碑前,深情地抚摸着墙上的那些名字,目睹这一切,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出一股深深的感动。

林璎一夜成名,大量的荣誉和奖励接踵而来,1984年,林璎获得美国建筑方面的权威奖项——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随后又获得了总统设计奖。1987年,林璎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耶鲁大学有史以来获得该项学位的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她被美国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2002年林璎以绝大多数选票当选为耶鲁大学校董。2007年越战纪念碑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建筑”称号,美国建筑师学会2007年度“25年奖”。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东大厅,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赴美旅游之前,我曾从报刊、电视里多次听到过越战纪念碑,这是一座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战争纪念碑。它是华盛顿国家广场的著名景点,来到华盛顿,那是一定要去观看的。闻知越战纪念碑还有一个别名——哭墙,上面刻划着美军58272名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将士的姓名,越战发生在1959年至1975年间,这场令人诅咒的战争,不仅是亚洲人民内心深处的痛,也是所有美国人内心深处的痛。

由林肯纪念堂向东,我们一行沿着绿草茵茵的林间小道,缓步走向纪念碑,这是一处寂静茂密的草地,远远的,只见一堵黑色的“墙”,由浅及深,由近至远,渐渐隐入地平线,那就是享誉世界的越战纪念碑。

纪念碑的侧面,迎风飘扬着一面美国的星条旗。纪念碑整体包括三大部分:越战纪念墙、三位战士雕像和越战妇女纪念碑,其中以纪念墙最为出名,被普遍地称为“越战纪念碑”,“越战墙”,或简称为“墙”,有人干脆称之为“哭墙”,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

沿着哭墙的斜坡,我们缓缓地步入纪念碑,由入出口处的地面,向纪念碑的地下纵深走去,心境如同灌满了铅,随之渐渐变得阴郁。黑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面,光可鉴人,黑色的基调,令这里的氛围显得肃穆而沉重。当那一串串镌刻着的58272个美军阵亡将士的姓名迎面扑来的时刻,我立即意识到,这整齐划一,排列有序,一望无际的鲜活的生命,被永久地凝固在墙面,心潮涌起难以平抚的巨大波澜。据介绍,这些阵亡将士的名单,是按照其阵亡时间的顺序排列,没有职务、没有兵种、没有番号,死后一律平等,全由同等大小的13.4厘米工整的英文字母镌刻而成。依墙而立的名单之下,不时出现人们敬献的朵朵鲜花和小幅的美国星条旗。

每年的越战纪念日,美国政府均在越南战争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每年都有无数的美国人来到这里参观凭吊,尤其美国越战老兵和他们的亲属,喜欢来这里缅怀自己的亲人和战友,他们或静静伫立在那里,或轻轻抚摸着自己熟悉的名字,有些人还特意带来死去的军人少年时代的照片,以及勋章、鲜花、国旗等物,寄托哀思。而这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每天遗留在墙下大量的信件,一名越战退伍军人满怀深情地留言感慨:这是一个我最希望来的、能静静地怀念战友们的安静地方。

动静结合,光可鉴人的黑色花岗岩墙面,与蓝天、白云、丛林、草地、旅客及周围的环境交织辉映。

生灵与幽灵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我见到,纪念碑现场,有的美国人甚至还带来了纸笔,一面临摹纪念碑上自己亲人的名字,一面低声地喃喃自语。

阴阳两隔,阳光的世界,黑暗的世界,通过这面哭墙,被紧密相联,融为一体,我感觉到,生灵与幽灵之间的感情在交流,生者与逝者的心语在默默地对话。

触景生情,撕心裂肺,痛彻心扉,此情此景,的确会给人的心灵以重重撞击,产生一种被生生撕裂的痛感,让人以想哭,想流泪,想发泄的伤感。

更为巧妙的是,当游客全神贯注地注视捐躯者姓名的时候,同时可以隐约看到自己身影反射在墙面,寓示着历史和现实在这里重叠。对每一个美国人来说,越战都是或多或少与自己有关的一场噩梦,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林璎设计的这座优美而简单的纪念墙,就是对这场历史灾难无声却最有力的诉说和诠释,它表达出的超越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直面历史的勇气,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内涵极其深刻,无言地提醒着美国人,去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走向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

振聋发聩。

漫步墙前,人们能够慢慢体会,读懂和领会这部作品,这本书,或者说这个故事中的隐晦深意。整部作品就像在叙述那场惨痛的战争历史,体会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伤痛。尽管越战纪念碑朴实无华,对于这些将士,没有一句赞美之词,却极具震撼力。纪念碑的形式,意图摆脱政治影响,更真实的反映人性,让人们痛定思痛之后反思战争,更加珍爱和平。

纪念碑向地下延伸,黑色大理石碑,刻满美军阵亡人员的名字,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黑色磨光花岗岩饰面光洁如镜,明可鉴人,碑体上的姓名采取士兵战死的时间顺序,隐喻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战争进程,而V型造型,则是象征那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林璎由衷地表述心境:“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一座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林璎采用两边低中间高的标高差形成的天然地形,使碑文所铭刻的名字,从两边向中间不断增多,使人由心里萌生出一种奇异的心理,具有无可抗拒的感染力。在这座没有英雄形象的纪念碑下,在这座刻满了死去人名的大墙下,幽灵在哭泣。人们思考着战争与和平,抚慰无数美国士兵牺牲他乡的灵魂。

正视伤痕,才能让它淡化,让它愈合。

显然,和别的作品不一样,供人瞻仰的越战纪念碑,既没有歌颂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值得歌颂。越战作为美国历史上时段最长、最受争议的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在这个回形标一样的纪念碑上,通过逝者的名字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刻满将士姓名的黑色的碑面,映衬行走着的前来吊唁的生者,这种生与死的距离,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远。

对历史以及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灵魂,应该得到崇高的敬意和永远的纪念。美国人乃至所有游客,都在为逝去的生命而叹息。人群聚集在纪念碑前,缓缓流动,如同生命,如同时光。人们在这个安静的角落,对着过去流泪,然后拥有力量自己转过身离开,离开这道镌刻在地下黑色阴影里的伤痛,重新步出地面,走出战争的阴霾,拥抱光明。人们痛苦之余,离开纪念碑的时侯,才会迎接新的生活的开始。这也正是纪念碑的意义所在和感人之处。

以史为鉴。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整个碑墙被大片的绿色草坪包围衬托。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至地面消失,闪烁生辉的巨型墙面和陷进墙面里密密麻麻的姓名,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无可抗拒的感染力,促使每个参观者的心底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奇异的心理体验。

纪念墙壁的平面呈现为一个平放的V字形,两个方向各延伸出100米。犹如张开的和平双翼,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纪念碑巧妙地通过借景的方式,让人们时时都能感受到,越战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之所以深陷下去,根据林璎的解释,就像是地球被狠狠地砍上了一刀,留下了这个永远都不能愈合的伤痕。

寓意贴切,内涵深刻,刻骨铭心。

参观越战纪念碑,我始终被压抑的情绪所笼罩。

当我从林肯纪念堂的石柱前,远远地向西面的一片高地望去时,隐约可见阿灵顿国家公墓。我知道,阿灵顿国家公墓,被认为是美国最神圣的墓地。整个陵园呈半圆形,周围树木蓊郁,园内芳草如茵,墓地绵延起伏,洁白的墓碑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宛若逝者的庞大军阵,声威浩荡,蔚为壮观。阿灵顿国家公墓安眠着美国30万阵亡将士。包括美国建国以来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冷战、一战、二战、越南、朝鲜、伊战和阿富汗战争中阵亡的将士。

阿灵顿国家公墓是美国国家最神圣的军事神龛,是整个美国历史沉默的见证人。这座公墓气氛庄严肃穆,环境静谧清幽。公墓内所有的墓碑都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每一座墓碑前都有一面小国旗肃立,使人觉得,一部美国断代史正以一种突出而又静默的姿态在向人们诉说,并清清楚楚地提醒你,不要遗忘这里所有的逝者。这里的主角是军人,墓碑上的墓志铭简单明了,只有死者的名字和死亡日期,有的可能还会记载死者参加的战役和他的军衔等。

资料显示,阿灵顿国家公墓建于1864年,由美国陆军部负责管理,并规定只有美国荣誉奖章获得者、为国捐躯的现役军人、长期服役的退伍老兵、在联邦政府担任过高级职务的退伍老兵以及他们的遗孤,才有资格在此安葬。因此,能够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得到一处长眠之所,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无尚荣耀。

美国经历过多场战争,有30万以上的遗骸被埋葬在这里,长眠在此的有士兵,将军,还有美国总统。阿灵顿并不是美国最大的公墓,但却是最出名的,它已成为美国的象征和历史的缩影,见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阿灵顿国家公墓内,还有一块军人心中的圣地——无名墓。

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阵亡与失踪的美国士兵很多,他们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于是,为了纪念那些无法核实身份的士兵,美国国会和总统分别授权建立“无名墓”,由专门的仪仗队24小时守卫,夏季时节每半小时换一次岗,冬季时节每一小时换一次岗。无论有无姓名,阿灵顿国家公墓是一片让英魂安息的土地,成为一处对战争无法忘却的纪念地。

旅游大巴快速驶离华盛顿国家广场之时,我忧郁的目光,再次向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投去深情一瞥。

如茵的草地,蓝天白云下的阿灵顿公墓是那样美丽静谧而安宁。数十万个白色的墓碑,静静地竖立在绿草地上,它们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如同军队接受检阅和行进中的方阵。从一眼望不到头的墓碑上,不难看出历次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付出的代价。

墓地浓郁的树荫,万千枝条在微风中轻微地摇曳摆动,一如招魂的幡。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祭奠阿灵顿国家公墓时,曾由衷地发出感慨:为什么人类设计残杀同类的本领,总是胜过与同类和平共存的能力?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战纪念碑、美国国家二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韩战纪念碑、阿灵顿国家公墓。我想,纵然是再完美的纪念碑设计,也难于阻挡战争的步伐,驱除战争的阴霾。

生灵涂炭。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战争是被人类不小心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战争推开了生灵通往地狱的大门。古往今来,为了抢夺生存资源,在各种欲望面前,受利益的驱使,人类失去理智或者是理智地发动的战争绵延不绝。世界上或者说地球上,乃至外太空的浩瀚宇宙,人类永久的和平根本就不存在。化干戈为玉帛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永久的和平只是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战争与和平,犹如一对孪生的兄弟。战争与和平,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种相对的社会生态平衡。一任霸权主义盛行,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制裁那个国家,美国如此任性横行,时时点火,必将导致处处危机。

挽歌悠长,余音袅袅,幽灵徘徊,阴魂不散。

细细思量,不免心惊肉跳,因为直觉告诉我,不思种花,只愿栽刺,华盛顿的幽灵数量,肯定还会有增无减。

                                                                                                                  作者系民建蚌埠市委原办公室主任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