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的流浪文化

——美国见闻之十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894 发布时间:2018-07-06 11:08:29

写完《米国的流浪汉》,觉得意犹未尽。

米国,并不是所有的流浪汉都是“被迫”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这里,我想引入另一个概念,那就是——米国的流浪文化。

甚至,更为惊世骇俗的一个理念,称之为——流浪艺术。

奇葩,常人一般难以理喻,米国确实有这么一批流浪汉,这一群体在流浪汉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不仅把流浪当做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自我欣赏,并上升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从而形成流浪文化——流浪艺术。也就是说,在米国,有这么一个自愿流浪的群体,达到流浪汉总数的三分之一,22万人之多,并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他们自愿流浪,乐于流浪,享受流浪。这是米国的一群自由幸福的流浪汉。

这批人,以学者、艺术家、知识人士、年轻学生为主体。

米国社会,五光十色。

米国法律,承认并保护同性恋。一男一女可以结婚,二个男人也可以领取结婚证,二个女士同样可以组成小家庭。

城市不少商家,公开打出欢迎同性恋消费的徽章标识。

米国流浪者的模样,各式各样,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衣衫褛褴,蓬头垢面,失魂落魄,呆滞的眼神,麻木的神态,与繁华的街景形成巨大的反差,脚边各自置放着肮脏不堪的空罐头盒,或将满是油渍的帽子随手丢于路面,其内,探头探脑地露出几张零散的小面额的美钞,这样的乞讨者,往往比较容易判别,他们当然不在这一群体之列。

有些经常出没的流浪汉,他们确实是自愿选择流浪的。我看不懂,也不可能看懂。正因为我看不懂,才想多费些心思,来琢磨和剖析这一怪相。

米国街头,有些流浪汉与常人无异。他们衣着光鲜,西装革履,气质尚佳,举止不俗。我怎么也不愿将他们和流浪汉一词联结起来。他们选择的流浪只是表相,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心路的流浪。

他们大都是年轻人,白人居多,看上去身体健康,精神正常。有的长得还蛮漂亮。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几天前我见过。一处装饰华丽橱窗边,倚窗而立一位年轻的欧洲女性,姑娘年龄不大,面容娇好,身段婀娜,气质绝佳,打扮入时,当时我就注意到,她没施粉黛,素面朝天,绝非油头粉面的风尘女子。姑娘眉头微皱,神情忐忑,目光茫然而游离,她在前胸悬挂一块硬纸片,上面草草地几行外文我不懂,看得出,她是在向过往的人们求助,特别是那双左右躲闪的惶恐眼神,不禁令人心生无限怜惜。

由于我对米国的国情认知肤浅,当然看不懂米国社会的本质。当时,我只猜想,她是移民,还是学生,旅游者?是护照被盗了,还是钱财被偷了?有了困难,她应该去找警察呀。其实,我过于迂腐了,甚至有点无知,她是一个自愿流浪汉。

身心轻松,浪迹天涯。也许她入道不深,固而,其神情忐忑,目光茫然而游离,她这是一种本能的正常反映。

米国人崇尚自由,即使是流浪汉,也有乞讨流浪的自由。虽然米国政府会向贫困线以下公民发放救济金,甚至在不少城市还出台了专门的联邦预算案,以帮助各地的流浪汉,但米国人看待流浪汉问题的本质,仍是秉依固有的自由角度。米国政府不能无故驱逐流浪汉,执法要讲程序正义。因此,流浪汉在什么地方流浪、采取何种流浪方式,是个谁都管不了的事情,警察更是不会过问。

对自愿流浪的群体,单单用“懒惰”一词来概括归纳,显然明显说不过去。

如果她愿意的话,估计找上一份类似超市收银员、理货员之类的工作,应该问题不大。米国的低收入人群,可以领取食品券,一个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不足2.7万美元,就可以申请“食品券”补贴。四口之家每月可以得到668美元的食品券。这样的四口之家,平均每月花在购买食品上的钱,只需要5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食品券的金额,足以保障一个家庭的食品开支,保障美国的穷人不会饿肚子。只不过食品券只能在各超市购买食品,不能用来购买酒和香烟,也不能当现金去餐馆使用。

洛杉矶。无家可归自愿流浪的人群,神情淡定,他们在街头的“居所”——帐篷、临时窝棚、汽车等,有将近1万处。无家可归者中,18——24岁的年轻人的比例增长最为迅猛,2017年一年竟然增长64%,各种肤色自愿流浪的青年数量,达到6000人之多,其中很多都是在读大学生。

这令我大为惊异。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选择自愿流浪呢。

在普通美国家庭里,如果孩子年满18岁,父母就没有义务继续承担抚养孩子的经济责任,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不得不打工或兼职赚学费并自食其力。随着校园四周房价租金年年上涨,校园附近除了餐饮服务业,并没有太多其他的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大﹑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客观因素,致使生活陷入窘境,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最终流落街头。尽管大学生流浪汉只是这个窘迫群体中较少的一部分,然而这一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却值得警惕。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米国还真有不少人,历经过人生的跌宕起伏,或怀才不遇,看破红尘。或机缘巧合,跌入底谷,破罐破摔。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展示个性,自愿地选择流浪。还有些人,他们根本不愿意去救助站,去接受政府的施舍,而选择在浪荡街头,以展示自己才艺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部分米国人不够安分,不愿意把自身封闭在一个固定的家里,他们喜欢迁徙、流动甚至流浪。他们乐于以变动的动态空间,换取眼界的开阔震荡,从而换取平静空澹的心境。

不仅如此,他们的幸福指数不错,简直就是一群自由快乐的流浪汉。

难以理喻。

——米国首都华盛顿。街头的流浪汉,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别看这些流浪汉无家可归,但他们却每天和白领阶层一样,使用手机上网,收发邮件、写博客、找工作,甚至申请住房。总之,米国的流浪汉即使露宿街头,但他们却永远不会饿死,当中,有些人甚至十分享受这样的流浪。米国政府不会为了维护世界旅游名城的声誉,驱赶和强迫他们离开。世界各地的游客,没有嫌弃流浪汉,而是和他们一起,共享欢快的时光。

——洛杉矶好莱坞高地娱乐广场,画家、音乐人、失意者以及形形色色的流浪汉,构成一个万花筒。中国大戏院旁边,好莱坞大道与高地街的交叉处,是著名的星光大道。奥斯卡颁奖典礼铺设过红地毯地方,这里也是好莱坞的象征。人行道锃亮的地砖之上,影星闪烁,刻有成龙,屈伏塔,李小龙,沙朗斯通,史泰龙,猫王等众多影星的名字,这片地方经常被用来做为宣传场地。出新片或新专辑的各国明星,都会在这里举行宣传仪式,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就在此地,随处可见众多的街头表演者,黑人,白人,拉美裔人,他们有的衣着光鲜,各显其能,才艺相当了得,夸张地吹奏,即兴地表演杂技,还有的怀抱吉它,放声高歌,引人围观。开始,我认为他们都是街头的行为艺术者,直到看清他们脚下放置的破帽子,才算明白过来,原来,他们全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米国的追星一族。

——洛杉矶街头。一架钢琴发出悦耳的音响,节奏明快,韵律激昂,一位长发披肩的流浪汉,指法娴熟,动作专业,欢快的音符,顺着悠雅的琴声,如水一样的漫开,这位弹得一首好钢琴的流浪汉,曾经是一个名牌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经历金融危机,失去工作,穷困潦倒。人生如梦,他开始自愿选择了流浪。

——夏威夷的裸体浴场。一群流浪汉光着身子,喝酒聊天。他们有的躺在松软的吊床上,哼着小调,悠闲地摇晃。健壮的流浪汉们晃着身子,吃着可口的食品,谈笑风生。他们几乎天天都到这里来,享受海浪,享受沙滩,享受阳光。流浪,仿佛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流浪,宛若演化成他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大自然中全裸着流浪,是这群流浪汉内心精神层面最大的快乐。

——洛杉矶影城。展示自己,表现自我。街头自弹自唱的帅哥,爱扮酷的艺术家,欢悦地感受着身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流浪汉与艺术家,犹如孪生兄弟,没有明显的天壤之别。

——费城公共图书馆。白领衬衫,吊带裤,格子西装,正装打扮,一派学者风范,手里握着救济的面包,每天准时出入图书馆,读书阅报,神情专注,你能把他当流浪汉?

——旧金山金门大桥。一男一女,两个白人情侣流浪汉,带着一只小狗,穿着很旧很脏的军装。他们看上去也就20岁左右,神情自然,他们会到快餐店里,从垃圾桶里捡来别人吃剩扔掉的食物,然后像一般顾客一样,心安理得地坐在餐厅,慢慢享用,他们还可以从机器里面取饮料喝,店员也不会说什么。

——洛杉矶影城。一位年轻的白人男生,可能有异装癖,打扮很是花哨,由于露宿街头,蓬头垢面。他以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音乐和表演专业,辍学流浪。

——洛杉矶街头。一个流浪艺术家,长头发,大胡子,他手里握着一套彩笔,就在自己的牛仔裤上,现场作画,线条流畅,图案美妙。

——旧金山渔人码头广场。一群流浪汉在街上一边摆卖自己创作的手工饰品,一边逗弄自己饲养的小猫小狗,过得很是开心。

——纽约中央公园。一个中年流浪汉躺在一张长椅上。他原本是纽约州北部罗切斯特市的一名仓库工人。一年半前,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因病去世后,他就独自一人来到纽约。他发现,没有学历年纪偏大的他,要想在纽约找份工作,实在是个幻想,干脆当了流浪汉。每月政府会给他600美元福利金,曼哈顿岛上的一些私人慈善机构,每天会向他这样的无业游民提供汉堡包等食品。每到冬天,他会到政府提供的收容所住上一阵子,而春天一到,他则宁愿到公园的长椅上过露天生活。

——有些流浪汉,吃饭的时间一到,他们便会准时从街道的各个角落,相继来到救助站,或者收容所,吃完了,本可以在这里睡个安稳觉,可他们却四下散开,拎着各自的大包小包向街头走去。昏暗的街头才是他们理想的归宿,他们不需要什么房子来约束自己欢悦的身心。

——伯克利校园。流浪汉可以随意进出课堂﹑图书馆﹑食堂等地方,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影响其他人,他们可以成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流浪汉可以成为学生,学生也可能沦为流浪汉。每年大约占11%的在校大学生,某一段时间内会无家可归。艺术家与流浪汉聚集的地方,强调个性独立的生活。 仅仅为了献身艺术或是为了当作家,来体验流浪生活的人毕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在我看来,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总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选择。

伯克利小镇的马丁·路德金广场﹑天桥下的桥洞中,还是天主教堂前的绿地,每天都会出现一群群乞丐,他们在四周游荡或驻扎夜宿。许多流浪汉从早到晚流落街头,天当被子地当床。加州四季温暖的气候,对流浪汉而言犹如天堂。流浪汉的日常生活并非无人问津,政府和一些社会慈善机构经常给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扶持他们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

我觉得,是米国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也许在强调个性,标新立异的米国流浪汉的眼中,是我这个来自东方国度的老头,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

米国青年流浪汉自愿选择流浪,未必归根于资本主义的罪恶。其中有显摆自己的成份,这是一种流浪文化的张扬,自我能力的炫耀。

我讲个国内常见的社会现象,以便读者理解,年轻的姑娘小伙,时常穿着膝盖烂洞的乞丐服,招摇过市。他们并不是穷人,相反,极有可能,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

时尚,新潮,时髦,标新立异,个性酷。

由此,我突然想到,这与米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嬉皮士文化相关,嬉皮士文化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是年轻人在青春躁动期,想要表现自己极端叛逆,蔑视传统,远离主流社会的一种极端态度,从而选择不同于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

嬉皮士文化自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兴起,迅速扩张到西欧各国,漫延当时奉行保守价值观的日本,后又传播到韩国,波及中国的台湾地区。

而嬉皮士文化被众多青年接受,有米国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及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继而演变融入变态为流浪文化。这一自愿流浪的群体崇尚自由,与社会格格不入,让人暗暗称奇。

我的理解,嬉皮士文化是一种颓废思潮,他们主张个性自由,及时行乐。人间繁华看尽,不过如此而已。芸芸众生,尘世过客。虚无主义的理念,极端的个人主义,玩世不恭,消极的行为价值取向,他们自愿流浪,乐此不疲,浪迹天涯。

旧金山渔人码头。我们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和老伴漫步街头,大众广庭之下,我们看到众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有的装扮成滑稽的小丑,与游客互动嬉戏,有的展示自己的杂技。一位黑人兄弟,年龄不大,长发披肩,气质高雅,脚边放着音箱,播放着铿锵的韵律,举手投足,极有范儿,且歌而舞,十分投入,如痴如醉,陶醉忘情,舞姿美妙,展示美国西部狂野的嬉皮士文化的韵律,令我们十分欣赏,围观者情不自禁与之共舞。老伴见状,也上前几步参与其中,与之热舞一番,受其感染,我还用手机抢拍过几张。

自娱,自乐,自信。米国的流浪文化,独特而奇葩。米国的嬉皮士,享受着流浪汉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他们的脸上弥漫着幸福的笑意。

米国的流浪汉,有自己的社区,他们并不需要东躲西藏。而且,有的社会团体甚至还办报纸,宣传流浪文化或者与流浪汉利益相关的故事。

米国的流浪汉都有各自的故事,对此经历,他们毫不隐讳。

既然是社会问题,就不仅是供人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话题。在米国这是个金钱至上的国度,有了流浪心态,那么,对于这个世界,不多取也不多予。自愿流浪的现象,产生一种盲目跟风、跟进的社会潮流,以放任自流,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然而,我要说,米国的流浪汉是有道德底线的,并不是粉饰,说他们的思想境界有多么高尚。

人穷不能志短。流浪可以坦然面对,只要不去偷盗,不去抢劫,不去干危害社会的勾当。而米国的流浪汉一旦丧失做人的低线,米国的法律会制裁他们。

米国圣迭戈军港,旧金山金门大桥旁边,渔人码头广场,我都看到,成群结队的海鸥,黄喙白羽,模样呆萌,肥肥胖胖,它们就在游客的身边和脚下漫步,悠闲地觅食,它们习惯了如此与人共处,包括众多的流浪汉。其间,从来就没有流浪汉动过歪心思,捕而食之,可见国民素质和道德自我约束的力量。要是换成中国,海滨城市的广场,你能见到这样肥肥胖胖模样呆萌的海鸥吗?

国民素质!

米国城市街区,道路纵横,车来车往,红绿灯在我看来,实际上是红白灯,红灯停,白灯行,米国的车辆,极少有鸣笛的,哪怕是白灯,驾驶者只要看到前方有人过路,他们便会主动停车,耐心礼貌地等待行人,无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游客,体现出了极高的国民素质。

意识形态各异,价值观念有别,社会制度不同,文化积淀有异。然而,无论是东方的儒、释、道,还是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仔细分析,其教义内涵,都是劝诫信众向善,而并非教唆人们行恶。

不要小看米国,不要误判,错判米国,米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国可撼。中国成不了世界第一,目中无人,夜郎自大,无畏只能证明自己无知。

“流浪”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有些人或因为经济能力不足,或因为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被迫或主动选择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而一些国家,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会因为经济或战乱的原因,产生大量的无家可归者。

米国少数的流浪汉通过戒毒,洗心革面,重新读书或者工作,开始新的生活。还有一部分米国流浪汉是因为生活所迫,入住救助站,他们心地善良,期望生活变好,跌到人生低谷之时,坦然面对,他们只是把救助站当做暂时栖身的人生驿站,他们享受政府救助,等待机遇,东山再起者不乏其人。而对这样的米国流浪汉,我的内心充满侧隐,心存敬意。

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流浪汉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汉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

由于两国社会认同和人情文化的诸多差异。米国的流浪者和中国的乞丐有着极大的区别。抽丝剥茧,

中国的职业乞丐和美国的流浪汉大有不同,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中国职业乞丐的“表演性”色彩要远远浓于美国的流浪汉。

从央视早期披露的情况分析,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出现了可恶的职业化、犯罪化的流浪人群,他们耍弄各种娴熟的技巧,伪装出极度的悲惨状态,扮演身残、丧亲等各种悲情角色,以博得路人的同情。其实,所谓的患病、残疾等表相,不过是罪犯瞒天过海、欺骗路人的把戏而已,媒体上类似的曝光屡见不鲜。国内的职业乞丐,他们并非无家可归,他们有家,有产,但是他们天良尽失,组织犯罪团伙,形成黑色产业链,甚至拐卖妇女儿童,横加摧残,并将其当做敛财的道具,赚到昧心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回家盖起小洋楼,号称丐帮。这种犯罪,天理难容,会得到报应,连上帝都不会原谅。这种丑恶现象,无异于社会毒瘤,必须严厉打击,彻底铲除。因此,我对中国的此类流浪汉嗤之以鼻,内心极度鄙视。

理想缺失,信仰淡化,道德冷殇,亲情淡漠,人性泯灭。

类似2006年中国南京的彭宇案。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无知的指证索赔,对扶起这位老人的彭宇伤害,足以让中国社会十万个雷锋倒下,以至于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令五千年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念之塔彻底崩塌。

米国的流浪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保守估计,中国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积淀着社会不安定因素。我不敢想像,当全国千分之二的人口沦落为街头流浪汉时的社会状态。

井底之蛙,别把自己吹嘘成神马,其实都是浮云。中国没有必要争第一,也争不来第一。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只有中国的国土至今尚未统一,台湾70年海外孤悬。对一个连自己家园都没能收回的国家,还能怎么着?还想怎么着?

中国的股市、中国的房市,不断飙高的房价,过高的空置率,埋下的隐患太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有些城市不卖土地,恐怕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房地产泡沫终会破灭,而房地产的崩盘引起的连锁反应,要比股市崩盘还要可怕,假设中国出现2800万无家可归的流浪群体,社会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不要低估特朗普的政治手段,这位房地产商人出身的米国总统,手中的底牌强硬,金融、贸易、外交、军事,米国有强硬的实力和资本。不必担心米国的75万流浪汉的负面影响。特朗普有责任让3亿多米国民众丰衣足食,而没有义务去顾及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还是现实一点,对我们而言,脚踏实地,让14亿人口安居乐业,才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作者系民建蚌埠市委原办公室主任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