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我国各地密集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为:建立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分类管理模式,城乡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一些专家还把2008年称为“户籍改革推动年” 。由于我国城市许多福利依附在户籍上,使一些人误以为只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就可以解决这些福利问题,这种强化城市户籍作用的做法,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使户籍与福利脱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户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分类管理模式是没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人口虽然激增,由过去的只占总人口的约20%上升到现在的40%,但农业人口仍占大多数。城市化只是改变城乡人口结构的比例,而不可能完全取消农业人口,总会有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把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是转不完的。面对城乡户籍上的差别,如仍坚持把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的思路来实行户籍改革,不仅行不通,而且没有必要。
2. 即使解决了“户籍”问题,新的障碍仍会产生。由于教育、廉价房等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国家不增加财政投入,随着源源不断的农民工转成城市人口,原城市居民享受到的福利就会降低,这对原居民也是不公平的。有关部门就会设置门槛准入,如对学区内学生不仅要求本学区户口,而且要求居住多少年以上;同样,房地产管理部门也会要求,本地户籍多少年以上才能享受经济房、廉租房。
3.并非所有人都愿“农专非”,“农转非”遭遇尴尬。 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郊区,由于房地产开发热导致土地迅速升值,农民得到很大的实惠,使城市户口的“含金量”远不如郊区户口的“含金量”;在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农民拥有土地是一种保障。这样,使一些人想“非转农”,如果哪边有好处,就向哪边转户口,户籍管理岂不无章可循了。
4. 不同城市的户籍“含金量”也不相同,导致的不公平是“农转非”解决不了的。由于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城市的资源条件也参差不齐,各个城市的福利待遇更是五花八门。
比如:以户籍为条件的人才招聘会、大学生就业。以本地户籍为条件的中小学入学。以户籍为条件的经济房供应、廉租房补贴等。以户籍为条件的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使得高考移民有增无减。以户籍为条件的地方多种生活补贴。以户籍为条件的本地公园、公交只对本地老年人实行免费政策。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户籍制度改革应从改革依附在户籍上的福利入手。
二、解决户籍差别,必须使户籍与福利脱钩
1.政府出台政策时,应尽量淡化“户籍”条件。目前,有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大学生就业方面,已打破户籍限制;对经济房、廉租房的政策,也灵活掌握,现在不少地方也兴建了农民工公寓,有的地方甚至放开经济房分配中对户口的限制,不少地方公园、公交车对外地老年人实行同等优惠政策。不少地方对农民工子女入学也放宽了政策,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2. 加快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能享受更多的福利。户籍的“含金量”并不是对城市人口提供的福利过多,而是对农村人口提供的太少,只要农村户口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和城市人一样,就可以没有必要进行户籍改革。我国在农村人口中正在进行的全民医保等改革,正是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享受到与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3.实行养老保险属地化,消除城乡户籍差别。目前,城里人与农村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养老保险”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工退保潮” ,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一些专家提出:频繁退保缘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社保各地之间的互不承认等原因,认为只要一张IC卡就可解决问题,账户跟着民工走,农民工到哪,保险账户就到哪。但这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属地参保解决农民退保,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基本账户应由属地乡镇建立,归当地劳动部门统一管理,本人不论到何地打工,其养老保险金个人、企业均上缴给户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待交满15年以上者,可纳入当地职工退休后同等待遇。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工因流动性过大而退保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民工年老以后,退休在家乡方面领取养老金问题。解决在养老保险上农村人与城里人的户籍差别等问题,使广大农民从“养儿防老”转变为“社会养老”。
4.打破地方保护,消除不同城市之间户籍上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是农民工与城里人存在差别,小城市与大城市同样存在“户籍”差别,连城市中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别。以户籍为条件的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使得高考移民有增无减。所以,特别是特大城市,出台政策时,一定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上考虑,绝不能只考虑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凡是本市、本地户籍享受的政策,全国人民都应能享受,这样才能逐渐化解特大城市“户籍”的压力,消除户籍上的差别。
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无论你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大城市人还是小城市人,都能享受到一样的福利。彻底取消附加在户籍上的种种“含金量”,真正做到在不同的户籍(性质、地区)的公民,在社会福利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