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使命 见证光明之途

记蚌埠民建老会员张立之的坚定信念

作者:朱唤君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5156 发布时间:2018-04-10 16:37:02

响应中共“五一口号”,跟着共产党,走向光明之途,民建老民建会员张立之的爱国情怀值得称道和继承。

                                                                             一

1922年,张立之出生于安徽怀远,1941年,他来到蚌埠,在华康布店当店员。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物质缺乏,便疯狂地对中国进行经济大掠夺,强行在沦陷区低价大量收购棉布、棉纱。为避免损失,华康、德昶、源昌泰等六家工商户便自发联合起来,有组织地将布匹、棉纱等物偷运至后方出售或存放。22岁的张立之做为联体负责人之一,常押着五六家布店的货物,转移到阜阳等地。那时交通不便,全凭两只脚,或坐在独牯牛人力车上。从蚌埠至阜阳,得在路途经过四天三夜,风餐露宿,忍饥受冻是常有的事。

抗战胜利后,张立之在蚌埠二马路商业中心与他人合伙经营鼎昌绸缎局,鼎昌绸缎局当时是蚌埠较大的纺织品零售商店,在皖北地区颇负盛名。张立之参加小股,担任营业部主任,苦心经营,1948年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权面临总崩溃,采取经济掠夺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8.19”国民政府发行金园卷,法币大贬值,市场发生抢购风,仅半个多月时间,鼎昌布店货架上的商品被尽数抢购一空,损失惨重。

1948年4月30日,中共提出“五一口号”。张立之深有感触,开始了新的思索。半年后,淮海战役打响。隆隆的炮声离蚌埠,离淮河越来越近,有着皖北商贸重镇之称的蚌埠街市一片混乱,众多商号的老板股东对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共产党心存疑虑,不思经营,纷纷抽资另谋出路。鼎昌布店各股东思想混乱,也将存余资金和货物转移上海,解散职工,关门停业,大部分股东逃往江南,张立之受命留守蚌埠。

1949年1月,溃败的国民党军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于16日上午炸毁淮河大铁桥。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的爆炸声过后,庞大的淮河大铁桥便如散了骨架的巨龙,桥墩塌坍,钢梁断裂,横七竖八地落入水中,掀起阵阵冲天的浪花。鼎昌布店离淮河仅百米之遥,张立之先生耳闻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的所做所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憎恶。

国民党军队的垂死挣扎,并没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蚌埠军事管制委员会贴出告示,严正声明八项政策。有比较才有鉴别,张立之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之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开始认识到,共产党是救国救民的,新生的人民政权制定的一切政策都是保护人民的,是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因此,当蚌埠军管会派人来代管鼎昌布店时,张立之热情相迎,主动向他们介绍了鼎昌布店的组织结构和拥有资产情况。军管会工作人员进一步向张立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这更使张立之消除了一切顾虑,决心靠拢中国共产党,跟共产党走。

                                                                                 二

上海、南京相继解放后,在铁路尚未通车,交通极端困难情况下,为尽快恢复鼎昌布店的经营,张立之义无反顾地乘坐长途卡车赶往江南,反复向鼎昌各股东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请他们消除疑虑,并动员各股东将存在上海的贷物、资金拿回蚌埠复业,恢复经营。在中共蚌埠市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支持下,批准代管的门面房屋发还,张立之与各股东积极筹备,按原有规模经营,在内部管理方面进行几方面的改革:一,成立劳资协商会议,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然后由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执行;二,为适应查帐计征税务的要求,改旧式帐册为新式帐簿,制定会计财物制度,报税局审核批准;三,改革利润分配制度,照顾国家的税收,商店公积金,职工福利公益金,股东分红等四方面的利益;四,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营业时间隔12小时轮流休息。

1950年10月1日,国庆1周年之际,蚌埠二马路中心地段霓虹灯闪烁,鼎昌绸布商店率先以崭新的姿态隆重复业。张立之任鼎昌绸缎局门市部主任,后任经理。鼎昌绸缎局积极主动的复业,配合政府发展经济,当时对巩固地方政权,促进蚌埠市场繁荣,消除工商界人士的思想顾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1950年蚌埠纱布业成立,张立之当选为纱布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他积极组织会员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倡导全业建帐建证,按章纳税,按时入库,订立爱国公约,遵守政府政策法令,全业实行明码标价,公平交易,树立新的商业道德,取得顾客的信任。

1951年蚌埠市工商联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张立之被选为市工商联常委兼总务科长,第二届选为副主委,第三届当选为主任委员。1952年张立之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被选为民建蚌埠市委会副主委、蚌埠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从此,张立之更加积极地参加各项社会和政治活动,他协助政府评议税收,推销国家建设公债,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斗争,带领会员举行正义的示威游行和签名运动,参加抗洪防汛和生产救灾等。1951年省政协组织土改工作团,蚌埠市政协成立分团,张立之踊跃报名,到怀远县双沟乡参加土改,任吕浅村土改工作组长。1952年掀起的“三反”、“五反”运动,是对民族工商业者的一次严峻考验,同时也提高了张立之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五反”结论鼎昌绸缎局为守法户。

                                                                                 三

1953年1月,张立之被推选为出席全国第二次青代会安徽代表之一,这是他第一次到首都北京。1953年6月14日,是张立之一生最难忘的日子,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全体代表,并一起观看文艺演出。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张立之带头将其负责经营的鼎昌绸布店申请加入公私合营,1956年被批准。1956年2月,张立之带领安徽省工商界青年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第二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在民建、工商联组织的培养下,张立之先后当选为蚌埠市各届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1954年张立之当选安徽省首届人大代表,1955年安排为蚌埠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省民建,省工商联常务委员等职。1956年蚌埠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张立之当选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私改和民政工作,成为蚌埠第一任民主党派成员的副市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蚌埠第一批民建会员张立之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的行动,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民建蚌埠工商联支部的会员们,坚定为蚌埠的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决心。我们当始终牢记使命,加强自身建设、凝心聚力,为实现蚌埠市“两个中心”和“两个全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