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我国农村发展需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作者:记者 徐豪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9180 发布时间:2018-04-08 16:58:18


(原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3期 标题:《乡村振兴关键点:土地、资金、人才》记者 徐豪)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确立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要阐释。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的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压器”,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2万元,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粮食生产能力增至1.2万亿斤,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业绿色发展势头正劲,生态文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指南。

但农村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情况,“三农”问题亟须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农村发展也需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进入新时代以后党对农村工作规划的美好蓝图。乡村振兴规划充分结合了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必须要注重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赵皖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赵皖平认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在农业发展产业化方面下功夫,“过去把农产品的生产,从注重量转向注重质,要为广大社会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质量高、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这就需要在结构调整方面花力气,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