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建全国“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 文化生态保护不妨树个“徽州样本”

作者:宣传部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263 发布时间:2018-03-12 09:22:44

中国经济导报讯 侯燕纯 记者公欣报道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最为关注的是“文化生态保护”,并提交了《关于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试点,更好地推进其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提案。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于2008年获批,是我国第一个跨省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按古徽州一府六县(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地域,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三大区域,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人。仅区内安徽地域便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歙县、绩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7处、中国传统村落92个,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黄山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国保、省市县保单位近700处。世界非遗2项(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国家级非遗22项、省市县级共790项,共有传承人1000多名。    

李修松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该保护区设立10年来,重点推进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实施了国家古村落保护项目200多个,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对1300多幢古民居实施了维修保护;开展古建筑调查,编制《徽州古建筑保护名录》,颁布《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探索古民居认领、认租、认购和产权流转等利用模式,打造民宿客栈、展览展示、公共活动等业态,把古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二是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工程。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创办了一批非遗职业教育实体。三是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黄山市设立了故宫驻徽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    

不过,李修松也指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文化生态整体保护规划措施推进困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近、中期规划资金需求约9亿元,而自2008年保护区建设以来,从国家争取到的资金仅有7000余万元,与资金实际缺口差距较大,制约了规划的实施。    ——传统村落保护形势严峻,对保护区文化生态造成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性损坏。二是开发性毁坏,有的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管理;有的盲目进行旅游开发,缺乏科学整体的保护利用规划;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度开发,商业味过重。三是建设性破坏。在新农村建设及各类建设工程中,急功近利现象仍时有发生。四是城镇化建设对古村落保护带来挑战等。    

李修松表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而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共性。由此,建议国家文化文物部门将其列为建设试点,从而借鉴其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其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文化生态区补偿机制。建议国家加大对该区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并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探索建立文化生态区补偿机制,对评定为国家或省级非遗保护基地给予相应资金补贴;对保护区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相关的经济行为给予减免税收方面的优惠,充分调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其二,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综合考核指标和评估标准。建议加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综合考核指标,为保护区建设提供良性发展的“绿色通道”。    其三,是加强古民居整体保护利用,强化古民居古村落环境风貌整治。李修松希望,能够通过试点,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要求保护区内各级政府在不损害文物建筑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文物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对偏远零散古建筑的保护利用,通过认领、认购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对古民居保护利用。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