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抢抓机遇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点击量:8227 发布时间:2009-01-20 09:36:35

 

    产业转移是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省正面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赶上这次发展大潮,努力促进安徽经济崛起。

一、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安徽属内陆省份中的东部区位,这使得我们已经站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位置,随着合宁、合武、京沪安徽段、宁宜城际、合蚌客运专线等高速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全省区位价值将更趋突显。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已经形成汽车、钢铁、有色、家电、化工、煤电、建材、工程机械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已颇具影响的产业,与沿海地区的产业互补性极强。此外,我们所拥有的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创新资源等,都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深入贯彻中部崛起战略,国家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国家商务部近年来也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2007年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工作的意见》,将在2010年培育形成50个优势明显、各具产业特色的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目前安徽省已有合肥、芜湖、安庆等3个城市(开发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些都将为我们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不利因素

1、区域行政壁垒限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我省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工业产值、就业率等指标,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

2、产业转移成本过高。虽然我省具有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优势,但是,由于物流成本较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上升、规模经济下降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仍然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产品的竞争优势,阻碍产业的转移。

3、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我省虽已形成食品、电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但工业结构一直偏于重工业,轻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配套能力差、产业聚集度低,在引进流动性、配套性较强的轻工项目时优势不明显,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

4、投资环境尚待改善。“十五”期间,我省投资软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近年来,少数地区软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抬头。如重招商轻安商、失信违约、后任不理前任事、办事效率低、吃拿卡要等现象严重。

5、政策扶持力度不强。“醒得早”不代表“起得早”,“起得早”不代表“跑得快”,在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时机,我省尚未制定相应的鼓励支持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在产业转移推进过程中,相比较其他地区丰厚的产业转移政策,存在明显的劣势。

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点建议

1、加快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把开发区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载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在工业,出路在招商,而招商的前提是要有承载产业和项目的平台。当前,安徽全省8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包括4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等,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省级开发区为两翼的承接产业转移梯队。今后要全面提升园区的档次,实施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对接。特别是在园区的管理体制上,要借鉴沿海地区的整合经验,实行“一区多园”、“县区共建”等模式。

2、政策出台要又快又实。一是尽快出台政策。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政策,比如开发区接对、抱团招商、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促进、要素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二是对开发区实行综合测评、利用外资的奖励政策。三是加大对产业对接会实行补助政策的力度。

3、委托或成立专门的团队。借鉴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就安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特色、定位,及如何争取国家层面更大的支持等战略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展开相应的攻关游说工作,为安徽中部率先发展营造具有实质性支撑作用的概念平台。一是组织专业招商队伍。在珠三角重点城市如广州、东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联络处,推动产业转移。二是稳定开展经贸、科技、教育、人才等交流活动。加强双边高层互访。三是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工作格局。四是突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联系。

4、成立产业转移课题组。成立由省政府研究室或省发改委牵头,省商务厅、省经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产业转移课题组,深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专题研究。

5、加大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