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点击量:8435 发布时间:2009-01-20 09:31:30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粮食安全的基础还比较脆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能源趋紧、气候变化、国际市场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粮食消费刚性增长,供需矛盾加剧

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

2、国内供需品种结构与区域结构矛盾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粮食越来越受到青睐,消费比重逐年提高,而生产却不能满足需求,品质结构矛盾突出。随着南方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粮食生产重心已经北移,此外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较差、土壤贫瘠,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将长期存在供需缺口。

3、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在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趋势加快,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

(二)粮食生产条件恶化,稳定增产难度加大

1、耕地逐年减少。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逐年减少。

2、污染逐年加重。长期以来,工业“三废”的侵扰,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土地污染逐年加重。

3、水资源严重短缺。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生产每年缺水200多亿立方米。

4、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不利气象因素增多,自然灾害发生较重,水旱灾、冰雪霜冻灾、台风、沙尘暴、地震等都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5、劳动力结构性紧缺。粮食主产区有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仅过去农业精耕细作不见了,而且现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难以传播和推广,技术农民的缺失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加。

6、生产投入相对不足。种粮效益明显偏低,由此严重挫伤了农民对种粮投入的积极性。

7、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2000年后,除国家以项目形式投入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基本取消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原有的基础设施也因年久失修等原因无法投入使用。

(三)粮食加工、流通、储备环节薄弱

1、粮食加工较为落后。大多处于初始阶段,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尤其缺乏高附加值加工。

2、粮食流通仍然不畅。主要与交通运输制约、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不了解信息有关。

3、粮食库存较低。现在的粮食主要是由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库存,国家库容量与必要的储备量还有较大差距,一半以上的粮食储备仍然需要农民自主存放,由此造成的粮食损失巨大,据测算,全国一年的粮损超过数十亿公斤。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当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土壤改良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以及村集体组织,应切实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措施,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在开展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2、治理工业污染,减少面源污染。地方政府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农业生产区域要注意控制面源污染,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保护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管理水资源。进一步完善排灌体系,加大后备灌区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施涝区治理,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大中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地方特别是县、乡政府应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促进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加大水资源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业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快灌区水管体制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4、激励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大专院校及民间涉农企业和个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奖励。最重要的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我国现在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决定了广大农村离不开公益性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有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自主投入。国家财政支出要重点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