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民建中央在广东汕头召开第二届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创新工匠精神”课题研讨会及颁奖仪式,我应邀参加并从民建中央宣传部张皎部长手中接过获奖证书。
据悉,此次研讨征文活动,共收到各类征文149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涉猎120多个项目;民建中央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对征文逐篇进行评选。最终,共有5篇征文获一等奖,10篇征文获二等奖,20篇征文获三等奖。民建安徽省委等7个省委会获优秀组织奖。民建安徽省委宣传处秦克明处长率队参会并领取优秀组织奖。
在其后的“工匠精神”研讨论坛上,我聆听了一篇篇精彩之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成果的展示,着力于具有实践意义和实践成果的研讨,从工匠实践中进行理解和反思,积累和升华。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点睛出中国工匠的勤学、善思、专一、敬业的品质;诠释了匠德、匠心、匠气、匠道这棵“工匠精神”大树的根深叶茂,“工匠精神”内蕴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统文化作为底蕴,是经历时间梳理沉积下来的精华。工匠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佐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参加这项活动,我受益匪浅;也为自己今后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拓展了厚重的基础。
前一阵子,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在整理东西时,看到橱柜的抽屉里我的满满的各类获奖证书,笑着问我:怎么大多都是“优秀奖”?我答道:这说明高手多呗。
说来也是的,前不久,在淮南矿业集团第四届职工艺术节摄影比赛中,我的作品《蛟龙》荣获优秀奖;在安徽煤炭网年度新闻宣传评选中,我当选为优秀通讯员;在10月下旬民建淮南市委举办的“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民建会员”演讲比赛中,我又获优秀奖。
11月7日,民建市委专职副主委马勤通知我,在民建中央开展的第二届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创新工匠精神”课题研讨活动中,我的征文《乐在民间传授剪艺 精绘中华锦绣美景》荣获二等奖。我将这个消息告诉老母亲,老人家很高兴。同时,她也没忘记叮嘱我:不要骄傲哟。我连忙答道:不会的,不会的。这是我的心里话。
其实,在我身边,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咱们民建会还真的不少,功底扎实,立意新颖,出手快,文采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而我,也只是在企业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年代长一些而已,且不惧吃苦罢了。在单位,每遇特殊时期或恶劣天气,我都是在第一时间参与、采访和写稿。记得1991年夏季,特大洪水袭击江淮大地,潘谢矿区铁路多处路段告急。我作为抢险突击队员,连续7、8个小时在济河特大桥堤坝上打桩、垒包、排查管涌……下半夜换班后回到单位,未及歇息便直接写稿,天亮后送到报社(那会儿还没有电脑),第二天报纸便在一版显要位置登出《洪魔来袭不畏惧,众志成城保运输》的“现场特写。”在迎战极端低温和暴风雪天气时,我一到单位,便带上相机,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在铁路间、车辆旁趔趄前行,采访一个个顶风冒雪坚守岗位进行调车、检车、清扫道岔积雪冰溜等作业的铁运职工。回到办公室,报社打来电话,约我拍摄些反映职工雪天作业的图片。我答道:行,已经拍好;半个小时后发给你们。另外,长期的磨炼,我在谋篇布局、采访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积累更深厚些,形成了自己的一定风格。并在追求完美中不懈努力……
此刻,我也想起了采访、写稿的日日夜夜。说实话,听张传锦讲剪纸,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像听邻家小妹的娓娓叙说,专注的聆听、深记贯穿始终;她在剪纸道路上一步步走来,伴随着酸甜苦辣,从不气绥,从不停顿。无数次的失败,并未让她失落;而是激情依然,动力倍劲,契而不舍,孜孜以求。我被她感动着,因为,她有太多的感受、感动和感悟——向传统致敬,为传承献礼。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她身上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并深深地融入她的血脉里!随着采访的深入,有关张传锦,有关剪纸,已经相融在了一起。整理,归类,概括,调整,在技术层面不断细化的同时,张传锦的形象在我心里愈来愈高大,怀着钦佩的心情,我动笔了,八易其稿,成就了《乐在民间传授剪艺 精绘中华锦绣美景》的征文。这里,我还要感谢民建市委会领导的支持和关怀,感谢民建会工作人员积极协调,为我采访、写作创造条件。
“山不却垒土之功,故能成其高;海不避涓溪之力,故能成其大。”世上,从没有一步登天的神话;有的,只是日积月累、滴水石穿、绳锯木断。没有什么能够打败一个永不言弃的人。只要方向足够明确,信念足移坚定,坚持足够执着,任何困难都会向你低头;任何障碍都会为你让道……
愿与各位朋友共勉。
(民建淮南市委田家庵七支部 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