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 “工匠精神”课题研讨活动征文:

​弘扬工匠精神 助力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

作者:民建合肥市 饶金凤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812 发布时间:2017-08-15 16:12:28

2016年3月5日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3月29日,又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工匠精神”是生产者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生产者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倾注情怀、态度、信念于作品的精神追求,树立了人们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精神态度。这种对工作痴迷的“工匠精神”,是瑶海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在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建设过程中干事创业所积极追求的。

一、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需要工匠精神

“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需要瑶海区干部群众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敬业等精神,内化为瑶海区各级各部门的内生动力和广大干群的内在素质。

(一)脚踏实地,改进工作作风,着力加快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所谓工匠,是指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他们勇于创新追求,但不好高骛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重复着单调的劳动,享受着单纯的快乐。当前,瑶海区正处于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加快启动、合肥瑶海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国家级试点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这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必须做到踏石留痕、掷地有声,立足基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着重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省、市、区各项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努力形成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精益求精,端正工作态度,着力加快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说到精益求精的经典案例,就不得不提到瑞士的钟表行业。大家都知道,瑞士的钟表行业之所以闻名全球,就是千千万万个工匠精益求精的结果。究根到底,源于他们严苛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个零部件都精雕细琢,对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是合肥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在这一规划建设过程中,瑶海区将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此时迫切需要进一步弘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和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工作态度决定事业成长的高度,精是工作质量上的要求,工作既要做得快行,更要做得好。面对基层纷繁复杂的工作,全区各级各部门,都要以精益求精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坚持尽善尽美,工作务求极致,业绩再上层楼。特别是工作任务直接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在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时候,更要耐心细致工作、做精做细事情、力求群众满意。

(三)勇于创新,敢于干事创业,着力加快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正是这种对于传统的传承及不断创新,“工匠精神”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对瑶海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更多新的难题。面对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道路自信,坚定解决问题的决心,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路干事创业,积极寻找应对挑战的办法,全力以赴推进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

二、工匠精神流淌在瑶海区工业文明发展长河之中

合肥市瑶海区(前身原合肥市东市区),是合肥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合肥市最早的老工业区,更是安徽省唯一的颇具影响力的老工业基地城区,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合肥市、安徽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2002年,合肥市实施区划调整,原合肥市东市区更名为合肥市瑶海区。瑶海区后又历经多轮区划调整,现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部,东接肥东县,西、南滨南淝河,北邻长丰县、新站区,主管区域面积64.4平方公里,约占全市中心城区面积的15.5%;辖11个街道、1个镇(大兴镇)、1个开发区(龙岗综合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100万,占全市中心城区常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

(一)工匠精神造就了瑶海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

瑶海区(原东市区,下同)作为合肥市唯一的老工业区,工业起步较早,早在1951年,合肥市东市区(现瑶海区)就建成了皖北机械总厂(次年更名为安徽机械厂,后又更名为合肥矿山机械(器)厂),主要生产工矿机械配件、小型农用机械、纺织机械配件及各种水泵等,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瑶海人民打造了“合肥工业摇篮”。

解放初期,由于东市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对外交通便利,加之东向发展可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和烟尘等对城市可能造成的污染,合肥市新建工业企业主要在东市区辟地建厂。

当时,东市区拥有军民两用机场,合裕铁路、合裕公路和南淝河水道贯穿全区,所以从“一五”开始,中央先后在东市区投资兴建了安徽纺织总厂、安徽印染厂、安徽针织厂、合肥矿山机械厂、安徽拖拉机厂、安徽轮胎厂、合肥电机厂、合肥无线电三厂、合肥钢铁厂、合肥化工厂、合肥日用化工总厂等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老工业企业。同期,搪瓷厂、砂轮厂、软木厂、卫生材料厂、胶木厂、食品厂、炼铁厂等开始在区内兴建。1954-1957年,上海内迁合肥市企业共54家,其中85%以上落户在东市区;到1957年底,合肥市378家国营企业,80%以上在东市区,东市区“合肥工业摇篮”地位正式奠定。在合钢、安纺、合化等一批大型企业带动下,东市区成为合肥市最早发展起来、企业相对密集的老工业区。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在合肥的投资大部分都在东市区,涉及能源、原材料、冶金、纺织、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和农产品等行业。“一五”期间,中央在肥投资项目187个,其中80%以上落户在东市区。“二五”期间,中央在肥投资项目272个,其中75%以上落户在东市区。同期,中央对上海内迁合肥企业投的90%以上投放在东市区。“三线”建设时期,在合肥市已完成的8亿元基本建设投资中,70%以上在东市区。

1956年,合肥市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肯定已形成的东市工业区规划布局,进一步明确合肥“将是一座以纺织工业为主的生产城市”,“南淝河以东、以北地区基本上为工业、仓库区”。1959年规划提出:合肥“是一个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将成为一个铁路枢纽”。1963年规划提出:合肥“将成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社会主义工业城市”。1982年规划提出: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铁路枢纽之一”,“东市工业区是一个综合性工业区,用地不足的问题突出,因此不再安排新的工业”。1982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函指出:“国务院原则同意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提出的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至此,东市区形成了以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基础产业为支柱、时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合肥市老工业区和全国老工业基地。

(二)工匠精神创造了瑶海曾经灿烂的工业业绩

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合肥市东市区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合肥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在肥投资兴建的项目集中在东市区,主要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其中,合肥钢铁厂、安徽纺织总厂为“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合肥化工厂为1958年国家计委批准兴建的10 家同类型氯碱企业之一。期间,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毅、叶剑英、彭德怀、聂荣臻、彭真、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刘澜涛、杨尚昆、谭震林、张云逸、罗瑞卿、章蕴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肥,视察省委钢铁厂(合肥钢铁厂前身)、合肥特殊钢厂(合肥钢铁厂前身)、合肥化工厂、合肥矿山机械厂、合肥砂轮厂等多家企业。

1978年,合肥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6:49.6:21.8。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东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合肥市工业增加值60%以上。

1992年,在合肥市实现利税千万元的12户工业企业中,区域内企业有合肥钢铁厂、安徽轮胎厂、合肥日用化工总厂、合肥矿山机器厂、合肥无线电二厂、合肥电缆厂及合肥化工厂共7户。

此外,东市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无偿或低价提供了大量的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产品;为其它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吸收了大量的人员就业,缓和了当时的就业矛盾,如合肥钢铁厂,当时被称为“十里钢城十万人”,先后有9项产品获省、部优称号,45号优质炭结扁钢获国家银牌奖,开发的高精度冷拔管属国内首创,列为“国家级新产品”;直到2004年,合肥钢铁公司(原合肥钢铁厂,下同)还有近2万名职工。

三、瑶海区转型升级需要在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传承工匠精神

(一)把工匠精神内化为瑶海城市精神的核心元素

1953年10月12日,合肥矿山机器厂试制成功高精度大型矿物分离机。1954年10月20日,合肥农具厂生产的红宇切片机运送北京展览,1955年春转运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览。1956年,安徽第一棉纺织厂棉纱年产量占全省棉纱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1957年7月20日,合肥矿山机械厂首批生产150台Y型-1吨翻斗车向越南民主共和国出口。1958年4月7日,安徽拖拉机厂研制成功安徽省第一台8马力轮式小型拖拉机。1959年,合肥木器厂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生产100多件木质家具。1960年11月,合肥模型厂为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迎客松”铁画。1969年10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内有合肥模型厂生产的高频接插件产品,受到国家颁发的3万元奖金。1970年8月31日,轻工业部在合肥市召开13省、市印染污水处理现场会,安徽印染厂污水处理工程受到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1996年,合肥矿山机器厂荣获中国挖掘机行业的第一块(也是唯一的一块)金牌。瑶海曾经灿烂的工业业绩,闪耀着瑶海的工匠精神,离不开瑶海区干部、群众和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瑶海区正迈上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加快启动、合肥瑶海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国家级试点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只有将工匠精神内化为瑶海城市精神的核心元素,具化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内生动力, 才能真正实现职业诉求与产品(服务)诉求的完融合,推动合肥东部新中心独具匠心的国际化规划建设,促进瑶海全面转型升级。

(二)把工匠精神升华为瑶海城市精神的职业诉求

工匠精神实为职业诉求和产品(服务)诉求的融合,是一种职业精神。职业诉求,着重培养从业人员的敬业感和荣誉感,是脱离了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低级需求,升华为事业追求、工作荣耀、生命守望的高级追求。这要求人们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对工作执着坚守的同时享受着社会对人们的职业认同,以及工作本身带给人们的乐趣与荣耀。产品(服务)诉求,要求工匠精神不仅是体现在产品(服务)的末端,更应该体现在产品(服务)的全过程。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自我完善、自我追求,一般具化为标杆性人物、标杆性品牌和标杆性企业,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在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中发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瑶海区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重塑现代工业文明,营造社会氛围、累积心理沉淀、提升实业精髓,为瑶海转型发展、重塑产业、加速崛起夯实基础。

(三)把工匠精神具化为瑶海城市精神的精髓实质

工匠精神,是痴迷工作、精益求精的的精神和态度,是需要瑶海区干部在当前干事创业中努力追求、带头弘扬的。纵观瑶海城市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工匠精神引领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瑶海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匠精神普遍缺失的问题。如,个别生产制造企业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一些干部心浮气躁、得过且过。

目前,合肥市在获得国家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试点的基础上,成功获批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市财政将在未来3年,投入140亿元支持制造业发展;并将通过已经成立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基金”形成230亿元的资金规模,整合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实体企业发展。中部崛起、产业重塑、时代需要,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对于瑶海人民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新常态、新时代、新气质,是社会踏实前进的步伐。在互联网、大数据的高效便捷时代,工匠精神尤其要求瑶海各级部门和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带头坚守和弘扬工匠精神,并自觉地把工匠精神具化为瑶海城市精神的精髓实质,为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建设添砖加瓦。

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不忘初心,弘扬工匠精神促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守少则固,力专则强。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专注、专心、专一。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进入转型发展期的瑶海区,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6年,瑶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亿元,增长 9.5%;财政收入18.99亿元,增长 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7亿元、增加值1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亿元,增长10%;招商引资331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0元,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二是聚焦转型不放松,始终坚持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促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在工匠精神具化为瑶海城市精神的新时期,工匠精神指引瑶海社会各项齐头并进。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等,以及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区、教育强区、文化先进区等40多项国家和省级称号。三里街街道、和平路街道党工委相继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三里街街道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推行完善干部“做事档案”工作,得到中央组织部充分肯定,并作为唯一的县区代表在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予以报道。

三是抢抓机遇不放松,始终开拓创新,弘扬工匠精神促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瑶海区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当前,工匠精神指引瑶海进入发展黄金期。瑶海老工业区作为国家级搬迁改造试点区由13.29平方公里扩大至29.82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34.4平方公里的合肥东部新中心17.7平方公里在瑶海区(其中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7平方公里全部在瑶海区),二者的重合部分16.6平方公里。这为瑶海区加快转型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此外,瑶海区危旧房、棚户区和城中村占地面积占到全市总量一半以上,近年来持续推进旧城改造,为瑶海加快转型变样释放出宝贵的发展空间。

四是精准定位不放松,坚持产城融合,弘扬工匠精神促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建设。近年来,工匠精神指引瑶海发展经济不动摇,以“调转促”引领经济工作,积极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筑业总部经济,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瑶海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科技产业园。2017年4月27日,合肥东部新中心瑶海区征迁启动仪式率先在大兴镇举行。合肥东部新中心国际化规划很快将正式形成,接下来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将全面启动。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保障,强化产业扶持,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