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 “工匠精神”课题研讨活动征文:

从老字号中看工匠精神

作者:民建安庆市委 占金涛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779 发布时间:2017-08-15 16:09:07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张小泉,百年老字号企业,始创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至今历时300多年,创立了扬名天下的72道制剪工艺,张小泉人秉承“良钢精作”的祖训,使张小泉刀剪产品成为中国传统工业的一朵奇葩。

张小泉的成功是我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人民战天斗地、创造丰富生活的历史,无数的人在生产生活中不间断地学习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荀子》中就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记载,这种着眼客观实际、造福人们需要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的根基,立根于实。因为生产生活是永远向前,永远向上的,需求是永不停止的,制造和创造的要求在客观生产生活中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明崇祯年间,安徽黔县人张小泉率子张近高来杭州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剪刀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即使到了今天,也大有用武之地。又采用了当地浙江龙泉的好钢作原料,真材实料,打出来的剪子锋快耐用,与众不同,很快打开市场。其后人也数百年如一日坚持在该产业深耕细作,十几代的传承造就工匠传奇。如今中国制造在世界位居榜首,不就是着眼于实实在在的实际需要吗,不就是致力于客观的实体产业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围绕实际生产生活需求,工匠精神永不落伍。

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以镶钢锻打为关键技术,在一次剪刀评比会上,人们曾把40层白布叠在一起,有各种剪刀试剪,唯独张小泉剪刀,张开利嘴,咔嚓一声,一次剪断,连剪数次,次次成功。检查刃口,锋利如故,为其他剪刀望尘莫及。这种原料货真价实,工艺精益求精的精神立足于精,正是老字号的魅力所在,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出工匠制造的仔细与专注;荀况《劝学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指出工匠精神对于意志与品质的不懈追求。当前,中国制造正在由全面系统向着耐用精致转变,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绽放蓬勃生机的大好时机,弘扬专注细致、务求精益求精是产品由低端到高端、资源由粗放到集约、制造由大国到强国的关键所在。老字号同仁堂明确“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双方在货真价实、精益求精的工匠思想上不谋而合。

张小泉初取牌名张大隆剪刀,因仿冒太多,清康熙二年,改名“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工匠并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因循守旧,而是在继承历史底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为着眼实际需要,必然随着改变。可见,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内在标签,立意于新是工匠精神的活力所在。《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在新的领域开拓,不断创新创造,为传承的技艺开发出新的成果。我国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更面临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脚步不能停;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脚步不能停;开放新的技术、钻研新的产品的脚步不能停。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历史任务。实现这个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力量,需要更多精神鼓舞。工匠精神,在传统文化基因中偏重于格物致知,理应在经济发展、实力提升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是以专注淡定的精神沉淀喧嚣浮躁的时代负面背景,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需要我们埋下头来,静下心去,扎扎实实做好每个人的工作,专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只要大家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全社会的力量就汇聚成发展的巨大浪潮。二是以求精求细的态度聚焦于当前的工作,伟大始于平凡,美玉源于雕琢,把平凡的工作做到完美,把普通的技艺做到突出,数十年如一日,终会成就个人技艺上的大师,产品品质上的极致,社会发展中的飞腾。三是以求新求变的思路破除困局, 社会发展到一定时候,原有的要素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经验就可能成为桎梏时,就要勇敢的重新审视和改变,不变的初心,不变的初衷,变化的是适应新的需要的思路、技艺、工艺,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再次复兴。

传统文化作为底蕴,是经历时间梳理沉积下来的精华。工匠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历经济社会发展的佐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更需要工匠精神的求实、求精、求变,更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要结合,继往开来,推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