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味道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6458 发布时间:2017-08-10 15:58:56

宁国的味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宁国的味道得天独厚,可以用听觉、视觉、味觉、感觉、嗅觉、触觉去感知和品味。

风物

宁国的山,形态壮美,逶迤连绵,云裹雾罩,古木参天,秀竹成海,斑斓如画,秀色可餐。宁国的水,清澈丰沛,云岭流瀑,飞珠溅玉,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山泉汩汩,涧溪叮咚,掬起一泓,甘冽可口。宁国的空气,自然清新,天然氧吧,沁入腑肺,心旷神怡,气爽神清。宁国的人,朴实无华,拥有大山般的广阔胸怀,接人待物,真诚豪爽,极富人格魅力,值得回味。

宁国的味道可圈可点。宁国的风土人情,山乡韵味十足。

秋色烂漫的季节,天高云淡,蚌埠作家赴宁国采风团一行十人,在宁国作家黄洪平夫妇的陪同下,行程四天,徜徉于峻岭云端,纵情于山间村野,身心畅快。

身板敦实的黄洪平,胡乐火车站的铁路公安干警,多年来,他孤独地负责一段长达十公里铁路线的畅通。一个人一个车站,与铁轨路渣为伴,日出日落,每天迎送六十趟列车,常年累月,黄洪平恪尽职守,彰显一名铁道卫士的忠诚。闲暇之余,他坚持文学创作,抒发炽热的爱乡情怀。妻子被他的执着感染,辞去公职来到火车站,夫妻不离不弃,两相厮守,守候着胡乐站的一方平安。如今,黄洪平探索出的“夫妻居家警务”模式,已在上海铁路局推广,而他的妻子亦入选感动宁国十大人物。其敬业乐道的痴情,折射出宁国人丰富的情感世界,着实感动了我们。

宁国,自东汉未置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号称江南著名古邑,地处皖东南,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自然慷慨地赋予宁国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和宜人气候,极佳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产。

品味宁国。丰富的物产造就了宁国众多的美食。山核桃、竹笋、香菇、板栗、青龙湖鱼、野兔、野山羊、野猪、高山鸦茶乃至宣酒。吃的,喝的,无一例外,让我们乐此不疲,口内生津,唇齿留香。

特别是品种繁多的别样小吃,呈现出宁国多元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赋予宁国饮食风味独特的灵感,令人垂涎。舌尖上的味蕾,得以在激活的瞬间灿然绽放,凝结成唇齿间的隽永。

口味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

宁国真可谓富饶之地,一年四季,春华秋实。新鲜的蔬菜和各类土特产,为宁国人享用特色美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我留意到,宁国皇文大酒店的菜谱,林林总总、洋洋大观,收录了几十道精美菜肴,皆为自创菜品,食材全部产自宁国。

我们感慨:宁国人好口福耶。

要说吃,首先要从宁国的自然环境说起。宁国是个山城,多雾,潮气重。总体评价,宁国的饮食味重,油多,辛辣。宁国的菜系是集众家之长——徽菜、杭邦菜、川菜等,不失特色。品尝过宁国美食的食客往往如此评价:宁国的很多菜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就算是极为普通的家常菜,也会有不一样的无穷韵味。

徽菜中的臭鳜鱼、毛豆腐……嘿,不提也罢。其实,我要写下的宁国特色菜肴,不过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并且,不在星级酒店的菜谱之列。

锅子

锅子。是宁国的一大特色,堪称经典。

时间短暂,此行,我们仅能在宁国的西片胡乐、方塘转悠,所到之处,任何一家农家乐,中、晚餐席面上皆有锅子。所谓的锅子,类似火锅,地道的小铁锅,端坐于类似陶土的小灶之上,多用白蜡点燃,当然,最好的燃料,当数木炭。锅子一般上三个、五个不等,其内热气腾腾,家常菜的内容却不尽相同,黑猪、青龙湖鱼、野兔、野山羊、野猪,尽可入锅。于诗意浓浓的沸腾外下箸,直吃得额头汗涔涔的。

板栗烧鸡锅。板栗是首先要精选。宁国的板栗历史闻名,粒大皮薄味甜,属上乘佳品。土菜馆,板栗烧鸡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鸡肉和板栗满满一锅,锅下面点着火,锅内热气腾腾,农家纯天然放养的草鸡,夹起一块,放入口中,肉质松软细腻,肉皮带有一丝嚼劲,可咬起来却不费劲,还有甜糯板栗的味道。板栗烧鸡子,鸡肉吃在嘴里,有些烫,忍不住还得赶紧嘘上几口气。这道菜,板栗有肉味,鸡肉有板栗味,香气扑鼻。

清炖小河鱼。宁国山清水秀,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境内的三条河流,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而养育了宁国人的三条大河,至今没有受到污染,千百年来不断地馈赠她的子民以美味。一条条新鲜乱蹦烙有宁国好客印记的小河鱼,就是宁国人餐桌上经久不衰的大菜之一。在宁国,任何一家土菜馆内,你都能见到正宗的从河里打捞上来的小河鱼,手指长短,小鱼先煮熟后再下锅翻炒,用的是特制的配料,让小河鱼肉紧不松,咬在嘴里,鱼刺可以被嚼烂,一同与鱼肉吃下,鱼肉本身就鲜,菜里还放了香蒜,吃起来十分爽口。竹筷夹起一条飘着宁国味道的小河鱼,只见那小鱼晶莹剔透,肉质呈红色,脂肪呈白色,一口咬下去,口腔只觉辣味为主,肉味为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腌菜猪肉锅。腌菜烧肉,山乡村野饲养的猪,从不喂带有添加剂的饲料,因而味道特好。据说:做这道菜,先得将腌菜干炒,炒的时候要讲究勤翻拨,意欲将菜中的水分蒸干。把腌菜中的水分全部炒干,才能让腌菜充分吸收肉的油,没有炒干的腌菜,吃在嘴里会略有酸味。然后再将切成块的肉放入锅中,切肉的时候有必要带点小骨头,这样的肉吃起来味道会更好,炒时一定要大火,将肉中的油充分炒出,这样的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等到出油,再放入酱油、蒜、辣椒等佐料,最后放入腌菜。然而这样,也只是成功一半。炒好后的肉和菜得盛放于锅中,置于陶土的小灶上,小火慢炖,咕嘟咕嘟,香气弥漫。

其它的锅子,内容常新,诸如青龙湖鱼、野兔、野山羊、野猪,不一而足。其做法则大同小异。

锅巴。宁国农家乐就餐,柴禾土灶,铁锅慢火烘焙出的锅巴,味道绝对称得上“棒”,往往,店主人起灶,会起出一整块厚实的锅巴,黄澄澄,香脆脆,越嚼越香。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上前掰了一大块。锅巴汤则是一种副产品。据言,此物养胃。

小吃

宁国是个移民城市,融汇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极具宁国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

胡乐镇。清早,薄纱般雾岚升腾缭绕的山峦尚未完全从梦中醒来,宁国作家黄洪平夫妇便来到宾馆,引领我们前往古镇老街,品尝久负盛名的胡乐小吃。

石板路,马头墙,青砖黛瓦粉墙,蜿蜒大约一公里,顺着山势沿着溪流而建,地道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便是胡乐司明清建制的所在。

足踏石板,丈量过用巨石与糯米铁汁浇灌的古桥,传统老工艺粘合的桥墩,石板上的点点苔癣,显示出岁月沧桑。星转斗移,千百年过去了,古桥佝偻着的身板还算硬朗。胡乐老街就在古桥的对岸,狭长窄窄的街道两旁,木质的门板大多数关闭,油漆斑驳,显得古老而苍凉,随处可见的断垣残壁,仿佛诉说着心头的无奈。透过时空,胡乐古镇当初的繁华与现实的破败不可同日而语。邂逅几位老态龙钟的翁妪,交谈中,老人们叹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只留下他们,空窠,守望着世代居住的家园。

远远地,数不多的早点摊群,一股炒面的香味扑面而来。

铁锅炒面值得推荐。宁国炒面不同于外地的特点是质地细,纤细的粉丝状。这种炒面其实是炒粉,使用当地的粉丝制成,粉丝多为山芋粉丝,很细。经过凉水泡后,放入大锅中,加入油,酱油,鸡精等作料开始翻炒,用火要适中。

做炒面很辛苦,需要双手不停的翻炒,如果翻炒次数不够,炒面就很硬。可以依照客人的要求加入萝卜干,香菜,辣椒粉等口味,非常具有宁国特色。卖家一般得先把这种面煮熟,再放入锅里翻炒,吃客需要时根据口味再加上香葱、鸡蛋、辣椒酱之类的。如果炒面吃了还不过瘾,可以叫卖家给你上盛两块炒面底下炕焦了的炒面锅巴,那绝对是炒面的精华。炒面的味道在铁板上被油烘烤的脆脆的,加上佐料香味都渗透到下面,这种炒面锅巴,有着独特的香味,脆巴、带着韧劲、有嚼头,回味无穷。

一盘炒面再配上一碗水木馄饨,吃到肚里,暖在心里。

水木馄饨久负盛名,约有百多年的历史。芦水木,水木馄饨摊的老板,五十开外,言语不多,夫妻俩的摊点就设在胡乐街的街头,极其简陋的一间临街门面,整洁,没有招牌却名声远扬,每日里门庭若市,吃客不断。店铺充其量不到二十平方,一侧为炉灶、案板,一侧横放一块宽宽的类似门扇的木板,低矮的小板凳围在两边,一行人坐下就满了。他所经营,唯有两项,水木馄饨、水木五香蛋。敢用自己的姓名做招幌,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本。水木馄饨纯属家传手艺,一代传一代,口手相授,家伙什极其简单,一炉一锅一面案。水木五香蛋必须前一天下午三时许下锅卤煮,第二天清早出锅,方可味沁蛋黄,香味扑鼻。无需看管,老芦夫妇自行包他们的馄饨,五香蛋,食客尽可自行取之,自行付款。包馄饨的肉馅是事先调好的糊状,我观察之,似乎加有少许豆腐的成份。水翻着花儿开锅了,老芦一边将包好的馄饨下进汤里,一边在一顺儿排开的碗里,挨个加入少许酱油,放入一撮蒜花,汤匙在一陶罐中刮出一坨猪油,做好这一切,很快,满锅的馄饨便打着旋儿飘浮起来,老芦起锅,将馄饨盛入碗中,活儿就齐了。品尝炒面的当口,3元钱一碗的馄饨已端上,我瞟了一眼,只见那碗里,油花四溢,皮薄馅满的馄饨,只只晶莹剔透,忙不迭地捞起,入口既啖,慢慢品味,果然,名不虚传,水木馄饨比一般的肉馅,自是香了许多。恐怕老芦在馅料中加入了少量猪油渣,只是觉得嘴唇有些油呼,猪油显得略有些大,于是,便招呼老芦,加了少许空汤。

一碗馄饨下肚,我便起身来到老芦身边,夸赞他的手艺,寻问水木馄饨的历史,老芦并不多言,指指案头,我这才发现,案头边摆放着一只类似货郎的木头担子,原来,它是芦氏老辈人常年走街窜乡,叫卖馄饨使用过的木头挑子,雕花的细小栏杆,围着二尺宽小巧的案面,案面下则藏有一竖排小抽屉,用来摆放作料等什物,玲珑可爱,木头挑子通体油漆早已脱落,然而,露出的木纹依旧光鲜。我猜想,挑子的另一头定是只点燃木炭的炉灶。

山间乡野,路遥苔滑,旧时,起早贪黑,老芦家的馄饨挑子肩担日月,历经沧桑,芦氏馄饨,在山间的小道上时时飘香。时代变迁,老芦不再走街窜乡,便在古镇开了间水木馄饨的固定门脸,夫妻老婆店。忽儿,灵光一现,我想,老芦家祖上传承了一百多年的馄饨摊子,口碑载道,完全有资格审报宁国胡乐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乐镇竹川乡,那是第二天早晨,我们在此品尝到宁国的另外几种特色小吃。

渣辣椒。渣辣椒,听到这个名字,你会联想到“红艳若火、馋涎欲滴”,来宁国,可一定要尝尝这种看似平常却带有浓浓家乡味道的美食。地道的渣辣椒有点酸酸的,辣辣的,其实,这不过是以前宁国乡间极为普通的一道腌菜,可目前,宁国各大饭店、农家乐和土菜馆无不趋之若鹜。渣辣椒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糯米磨成粉晒干,取新鲜辣椒剁碎一起入坛腌制。腌好的生料须入锅加油炒,一盆香辣的渣辣椒就出锅了,血红鲜艳。如果是用粘米腌制的,炒出来金黄若沙。也可以在锅里加水,炒成渣辣椒糊,这几乎是宁国人的最爱。 更绝的是,吃鱼火锅的时候,将鱼肉吃净,放腌好的渣辣椒入鱼汤,酸辣鲜美,堪称世间美味。吃渣辣椒,最好再配上一碗农家土灶的新鲜锅巴汤。然后,你就慢慢地品吧,一口渣辣椒,配一口香浓的锅巴汤,那绝对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那些酸的、辣的,一点一滴,无不浸透宁国人好客的味道。

粑粑。宁国人管此物又叫挞馃。

挞馃是将面粉用水和匀,加入馅料,包好后用擀面杖推擀成圆形,使用大平底锅煎熟。菜馅一般有豇豆、豆腐干、笋子、香椿、萝卜丝、韭菜、腌菜,足有十多种可供挑拣,2.5元一个。这种盘子般大小,厚度一厘米左右,外表看起来黄黄黑黑,其貌不扬的食品,却有百吃不厌的魔力。制做挞馃,老板先得将一小团面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皮,然后,再根据食客的口味,将不同的菜馅各自堆放在面皮之上,说是堆,毫不夸张,其菜馅之丰盛,让人怀疑面皮儿包不过来。只见双手不停地揉面包馅,面皮最后撮合前,要向其内灌入一勺菜籽油和少许猪油,拍在案上,轻按一下,再用擀面杖推擀成圆饼,不到一分钟,挞馃就成型了,放入大平底锅,平底锅子通常可放五只,呈梅花状,还得不断地翻烤,挞馃在飘着浓香的锅里,渐渐从粉白变成褐黄,平底锅内通常是不放油的,油只是在挞馃内,起锅后切做四瓣,一口下去,冒着油泡,一个字“香”。我们品尝了豇豆、豆腐干、笋子、萝卜丝、韭菜为馅的几种,意犹未尽,再想购买香椿馅的挞馃,已经售完,实在遗憾……

驱车远去,青砖黛瓦粉墙,顺着山势沿着溪流而建的千年古镇胡乐司,渐渐模糊,淡出视野。可就在一刹那间,不远处的铁道线上,传来穿山越岭疾驰而过列车的轰鸣。同时,目中闪过那座以糯米铁汁浇灌的佝偻着的身板的胡乐古桥,群山峻岭的背景,层峦叠嶂,交相重迭辉映的,竟然是一根根巨大的桥墩托起的又一道彩虹,高速公路,桥面即将完工,通车在即。

宁国,古老与现代,就这样和谐地融为了一体。

不可否认,值得回味的,依旧是——宁国味道。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