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山区农村缺粮、农民吃粮安全急需解决

点击量:4309 发布时间:2008-12-15 14:59:33

 

 

 

今年遭遇百年难遇的风雪灾害期间,黄山市部分边远山区、库区农村发生了供粮中断,部分缺粮农民遭遇断粮困境,虽经各级党委政府全力紧急调粮实施援助,避免了因灾缺粮断炊现象的发生。但灾后反思,粮食流通市场化体制下,边远山区、库区缺粮农民吃粮安全问题,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急需解决重要课题。为此,民建黄山市委针对这一课题开展了边远山区农户存粮情况调研,力求通过调研探索出一条新时期保障边远山区、库区农村缺粮农民吃粮安全、保障缺粮山区农民口粮供应工作的新途径。

、边远山区、库区粮食安全现状

1、粮食产需情况

黄山市是典型的缺粮山区城市,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35万吨,总需求50-55万吨,产需缺口15--20万吨。全市农业人口113万人,农村缺粮人口6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7%。其中山区、库区常年缺粮人口57万人,占农村缺粮人口的89%。按人均每天0.5公斤成品粮计算,农村缺粮人口年约需口粮13万吨。缺粮山区自产粮食不足口粮需要量的10%,缺口90%以上,很多地方缺口几乎100%。如歙县狮石乡全乡水田种植面积仅31亩,粮食总产量仅1.4万斤,扣除外出务工人口,缺口98%。

全市共有乡镇101个,行政村1138个,缺粮山区、库区乡镇81个,行政村726个。分别占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80%和64%。因此,新时期做好缺粮农村粮食供应工作,特别是做好边远山区、库区缺粮农村粮食供应工作,保障边远山区、库区农村缺粮农民吃粮安全尤为重要。

2、农民经济状况

边远山区、库区农村经济较为落后,收入主要来自山场(茶、木、竹、菊及药材等)和外出务工,其中外出务工收入约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由于地处山区,无耕地,基本不种粮食,少数农户拥有极有限的山地种植少量旱粮,产量极少。由于缺粮,基本无养殖业和加工业。如白际乡 3个行政村,627户,2100人, 2007年人均收入仅2200元。祁门县祁红乡汊口村全村6个村民组,252户,858人,全村有110亩山地,仅91亩水田,人均收入仅2166元。歙县长陔乡5个村,5780户,14700人,长年外出打工有4570多人,外出务工收入人均约1500元,占总收入一半以上。歙县狮石乡4个行政村(其中一个不通公路),15个村民组(其中7个不通公路),1936人,长年外出打工有600多人,全乡仅有33.9亩水田,人均收入2500元,一半以上靠劳务收入。

3、农户存粮情况

4个乡35户农户存粮随机调查结果显示,仅1户存粮可维持消费35天,4户存粮可维持消费30天,其余的均在10天以内,更有少数农户存粮已经不足当天消费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山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民们购买口粮较以往方便多了,正因如此,即使村中无一家粮食经营店,也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至少储存一个季度的粮食在家中。加上市场粮食充足,粮价基本稳定,农民不愿意多购多储,购买口粮一次基本在10公斤、15公斤、25公斤之内,很少有一次购买50公斤及以上的。如休宁县白际乡,该乡没有一家粮食经营店,农户购买口粮需要去50多公里外的屯溪区购买,村民购买口粮大部分是委托当地班车驾驶员代购代运,或是本人外出办事时顺带。又如歙县长陔乡,是“只见青山不见田”的典型纯缺粮边远山区,距县城70多公里,在随机走访该乡2个村的10个农户时发现,户均存粮24公斤,品种主要是大米,人均可消费天数仅有14天。狮石乡潘家村所有村民组都不通公路,离通公路最近的乡政府23公里,且通乡的公路也只是半年通半年不通,村民吃粮大部分时间要步行到浙江余家肩挑背驮。

山区、库区缺粮农民不仅户存口粮薄弱,储存粮食器具也令人担忧。现在农户存放粮食的器具除少数农户(仅占18%的农户)用小型铁皮桶、陶器坛、瓷鼓(存放成品粮)和木制仓、柜(存放稻谷等原粮)外,绝大多数是利用随购的原包装编织袋存放(极易受潮发霉变质)。据调查统计,用编织袋存放粮食的农户占82%。

4、粮食加工及经营情况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前,国家对山区、库区常年缺粮农民口粮实行计划返销,保障供应,网点上几乎是逢乡建粮站,统一调拨供应,并实行农户按季购粮规定。即使大雪封山路堵,每个农户家中至少存储三个月口粮,缺粮农民口粮基本不会出现断档断炊情况。

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后,国有粮食部门分分改制,几乎撤销了所有纯销区粮站(除非太偏远买不掉的),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粮食经销户如雨后春笋布满城乡,他们以灵活的经营方式、低廉的经营成本、优质的服务质量,接替了垄断几十年的统购统销国有粮食企业,成为城乡率先走向市场的主体大军之一,为丰富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搞活市场流通起了积极作用。

但缺粮山区、库区,尤其边远山区、库区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专营粮食经营企业,大多是在经营日用杂货商店兼营少量粮食。如调研歙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