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灵感漫谈

作者:刘菲菲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498 发布时间:2017-07-04 15:34:42

虽然没有名家的如椽巨笔,但总喜欢在空闲时写点什么,写写家常里短,写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每每空闲打开电脑看一看,也是一种享受。但是总有很多时候,很想表达些什么,但拿起笔来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大脑中一时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万千思绪在大脑中相互碰撞,相互纠结。此种情形下,我只有搁下笔来,等待灵感的不期而至。

灵感是什么东西?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科学家袁隆平说: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灵感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而这种感悟和理解的产生是突然的。如梅兰芳大师在餐桌上悟解了白娘子“爱恨交加”时的艺术动作,曹子建在朝堂上思构出《七步诗》等。

灵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东西,一种“触发”,是思维于刹那间迸发出来的火花。一位导师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这美丽的花朵就是那富有创造性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情来源于心头的长久的的压抑和渴望。压抑和渴望是一种心理矛盾。矛盾越是不平衡,它像跷跷板,像满弦的箭。越是不平衡,就越容易产生“触发”;一旦“触发”发生,心机就渐趋于平衡,灵感也随之消失。

这种造成不平衡的压抑和渴望来自生活。丰富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种子。人们的思索过程,实际上就是孕育以至爆发灵感的过程。常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这句话里的“觅”字和“踏破铁鞋”,说明了思索的艰苦,而得来却是突然的,是意想不到的,工夫全费在“觅”字上。唐代诗人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昔吟》)。郭沫若说他要写《地球,我的母亲》时,他正在日本福冈图书馆看书,“突然受到诗兴的袭击,强烈地想写一首赞美地球的诗,便冲出图书馆后,在僻静的石子路上,把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索性倒在路上躺着……感到全身被火焰包围着,烧得血涌皮焦……郭沫若的这种写作冲动主要来自心灵对艺术的渴求。当压抑和渴望在心头堆积起来,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块垒”,就产生了吐露的欲望,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平则鸣”。这种“欲鸣”的强烈涌动,往往在刹那间产生创作的灵感。这些都说明了,要使灵感产生,必须经过长期和艰苦的思索。

灵感犹如火花,稍纵即逝,具有突如其来又突然而去的特征,灵感的不期而至,给人以惊喜之情,正因为是灵感,故在灵感激发下写作最忌干扰。宋代诗人潘大临,有次构思了一首很好的诗,刚提笔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突然被外界干扰,乱了心意,败了诗兴,再也写不下去,故只仅留下了一首“独句诗”

过去有“江郎才尽”之说。“江郎”为什么会“才尽”呢?江淹在当官前,无疑常受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压迫,心里无不存在摆脱压迫的心理渴求,于是创作灵感不断产生。当了官,生活优逸了,客观上再也没有压力,加上主观上也没有给自己施压,于是创作灵感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章憎命达”!范仲淹就不同,当了官,仍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挂在心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虽然当了官还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名作。

灵感是辛勤劳动的果实,是通过长期积累和艰苦脑力劳动引爆的动人火花。灵感源于生活,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样的灵感。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希望。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平时注意积累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自己切身体验,把握生活的真谛,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好了,要想保持创作灵感,需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必须自己给自己施压,不论位卑位尊,都应“勿忘国忧”,都应该保持对崇高理想的美好渴求。只有积累起自身深厚的修养,才有可能在写作时不断迸发出思绪翻飞、心腑荡漾的灵感来。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