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作者:康恺 责任编辑:潘万培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649 发布时间:2017-06-29 15:27:06


2017年6月27日,民建淮南市委组织40余位会员赴南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参加了此次活动,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深有感触。

一进入纪念馆的大门,大家的神情不约而同地凝重起来,矗立眼前的是一座座触目惊心的雕塑,这些雕塑有拼命逃跑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百姓,有受到日军污辱决意投江自杀的少女,有体无完肤、痛苦万状的老人,有婴儿趴在妈妈尸体上还在吮吸乳汁,更有怀抱在屠杀中死去孩子仰天悲鸣长啸的母亲!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这是何等悲痛、何等残忍的历史啊。


随着缓缓的人流我们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1937.12.13—1938.1”字样的高达12.13米的十字形标志碑,碑高象征着南京从12月13日沦陷。碑下方坑里用许多的小石头铺垫,每一块石头就象征着一位遇难同胞,同时寓意这是建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的建筑。


进入史料陈列厅,生与死、悲与愤的主题展让人震撼。伴随着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等把参观者带入那一段黑暗的岁月,大家表情严肃,认真观看。满壁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单,数量之大,难以尽览。直面历史、触摸历史,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遇难者300000,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我们苦难的同胞!

来到纪念馆里万人坑遗址,这里陈列着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这批遗骨经过多方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而这只是纪念馆公布和开放的区域,实际上有资料证实,仅在这个万人坑周围,共埋尸达28万多具!

在光线阴沉昏暗的万人坑遗址,看着一具具白骨垒叠在废墟上,甚至可以看到刺刀留下的痕迹、子弹穿过的洞孔,还有的分明是婴儿的遗骸!可以想见当年那惨绝人寰的一幕,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在日军的侵占下沦为血腥的人间地狱!我感到悲怆震痛,不经意看到身边的一位老人在默默拭泪,同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在黑暗悠长的通道,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仿佛进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那每隔12秒从高空落下一颗水滴和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后熄灭,寓意着南京大屠杀的六个星期中,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了。我的心被划痛,一种复杂且难以言表的情感……我试图去想象如果自己身处其中,身边的人,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甚至包括自己,每隔12秒就有1人会被用各种残忍手段杀害,六个星期,30多万个12秒,那是怎样一种恐怖的经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的宝贵!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当前的和平生活,衷心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此次爱国主义教育我特别向市委会申请带上了自己12岁的儿子,孩子今年9月即将成为一名中学生,正是从童年迈向青少年的时期,身为家长,我有义务让我的孩子、让祖国的下一代了解、铭记这段历史。不能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或是读过几本书,再或是从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简单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个名词,而是要亲自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用最直观的方式直面这段惨痛的国难史。

孩子整个参观过程也表情凝重、深有所思,我站在他身后,欣慰地想着:这单薄的小肩膀很快会变宽变厚实,今天的忧患意识将变成明天的自强不息,日后他们会担负起祖国的未来,再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即将结束参观的时候,原本进馆前阳光高照的天气,忽然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为我们今天的爱国教育参观活动更增添了一丝庄严的气氛。大雨中祭场上长明火熊熊燃烧,仿佛坚强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冒雨通过和平广场,抬头仰望巍然矗立的“和平女神”雕塑,此刻的我宁愿淋着大雨来舒缓我沉重仍至是心痛的情绪。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这句话体现了受害者的善良、高尚和宽容,也让人们感悟到我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悼念遇难同胞,不是为了渲染仇恨,更不是为了报复,而是要以史为鉴,更好地开创未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拉贝先生说“宽恕,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同时作为一名民建会员,我觉得我们更有责任自觉加强爱国情操和道德修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努力工作,为我们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借用馆内墙壁上一段话作为此文结尾——“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文/康恺,图/张权、潘万培)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