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探究一种生命的本质——初心。那是很难用言语去清楚形容的质素,很多时候,只能用心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它有莫名的力量,引领着我去翻阅发黄的卷册,在灯下,用文字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张宝瑾同志在民建蚌埠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投票)
艰难见初心,苦淡得真味
看着淮河的白帆,听着淮河的船歌,枕着淮河的波涛,喝着淮河的水长大成人的张宝瑾,时年19岁。他考取了上海法学院会计本科。名师垂范、治学严谨的法学院,不仅教授了皎如玉树的少年以学问,老一辈教育家褚辅成、沈钧儒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为争取和平、民主不懈奋斗的精神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着他的思想。
1948年底,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共和国即将诞生,留校当了两年助教的张宝瑾抑止不住内心的喜悦。面对淮河涛声的深情呼唤,他决意回到故乡,以所学之成,为家乡父老做点实事。
1952年9月1日,蚌埠大马路工商联的后楼上,围观者众。“中国民主建国会蚌埠市委员会筹备处”正式挂牌,并分别报请蚌埠市军管会和中共蚌埠市委备案,这是民建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的一级地方组织。早在半年之前,深深铭记着母校“团结、民主、进步”口号的张宝瑾踩着大马路上无数方整齐划一的长方形石块铺就的路面,来到这里求职。从此,这份工作,成了他终生的职业和信仰。
民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员,和其它民主党派一样,与中共携手前进,同为建立民主和平进步的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蚌埠,民建与工商联相互配合搞调研、组织会员学习,在宣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进程中,在向中共市委、市政府提出大量的建议、调研报告、政策性论文时,张宝瑾任劳任怨,一人挑起了会计、宣传、秘书、总务的担子,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繁重的任务,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献给了民建和统战事业。
1966年,文革来了。动乱年代,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扰乱,市委会亦被迫停止办公,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张宝瑾和蔡洁臣等人无论走到那里,总是带着一只不起眼的小木箱,此中保存的正是民建珍贵的档案资料。市郊的养鸡场,春秋交替、寒暑易季,10多个年头,历史档案与腥臭肮脏的鸡粪同在。历经劫波信念在,吹尽狂沙始见金。宝老等先贤秉持赤诚的初心,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民建的史料于乱世之道免于散佚流失的厄运,得以存世和延续。
1998年4月,民建中央宣传部安冠英副部长来到民建蚌埠市委进行专题会务调研。张宝瑾为民建中央提供了自己撰写的《建国初期民建在蚌埠建立地方组织概况》。还提供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蚌埠市委员会史料简编1984──1992》以及《中国民主建国会蚌埠市委员会史料简编1952──1983》两本资料汇集,全面系统、准确详尽地反映了民建蚌埠市委成立以来的沿袭状况。尤为难得的是,他拿出了一份完整的出自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组织处的函件及其它档案史料,受到安副部长的高度赞赏。
(民建蚌埠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张宝瑾与参会老同志合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
1979年5月,中共蚌埠市委统战部宣布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张宝瑾和机关同志们一起,兴奋地背着小木箱从郊外养鸡场回到了市委会,满怀热情地投入了新的工作。民主党派工作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百废待兴,张宝瑾更感到肩头担子的份量。
1984年,张宝瑾当选为民建蚌埠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委。繁忙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83年,市委会开办了“建联工商业余学校”,他亲任校长。13年间,这所业余学校为蚌埠的经济发展输送了3500多名会计、工程预算、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人才,荣获“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称号。随后,市委会还开设了“蚌埠会计师事务所民建分部”等社会中介机构,张宝瑾发挥特长,担任主任。在市妇联发起实施的“春蕾”助学活动中,张宝瑾工资收入微薄,却连年慷慨解囊、赞助失学女童。
办学不拿报酬,开所不取分文,捐助失学儿童;充分显示了这位爱国民主党派人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风亮节。1986年,张宝瑾受到市政府记功奖励。
1992年,张宝瑾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新一届市委会领导聘任他担任顾问,他没有推辞。他深知: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至胜的三大法定。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统战工作尤为重要。继往开来、携手前进。传、帮、带,他觉得责无旁赁!1996年,张宝瑾被评为“省优秀会员”,受到民建安徽省委的表彰。
张宝瑾患有白内障,视力很差,却笔耕不辍,积极参与理论研讨,经常向中央和省、市相关报刊投稿,宣传民建、扩大影响。1995年7月,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应邀为市社科联撰写了题为《中国共产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的专题论文;1997年6月,在市统战部举行的迎接香港回归理论研讨会上,他另一篇颇有深度的论文《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及地位》 获得广泛好评;《江淮时报》、《安徽统一战线》等刊物时常登载他的文章;《浅谈新时期民建的作用》一文,被1998年第四期《民讯》选登。
在民建省委和中共蚌埠市委的的坚强领导下,在爱国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蚌埠的民建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极发挥经济界的优势和特点,在各个历史时期,做为中国共产党忠诚可信的诤友,与中共携手前进,为蚌埠市的地方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安徽省较有影响的民建地方组织之一。张宝瑾便是这些历史进程直接的见证者。
以苦为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从青年步入古稀,近半个世纪没有离开过民建这个家。“情系民建,会荣我荣。有这四乐,此生足矣!”他感慨万端。
契阔初心在,提携远意将
他,离开我们近一年了。一瞬间,我有些恍惚地忆起了许多琐碎的细节。人生沧桑中、世态炎凉里,难以忘怀的,往往是一些很小的事,是一些和你看似萍水相逢的人,是一些甚至只是一句足以打动你一生的话语。于是,你记住了他,也才有了可以回忆的落脚点和支撑点。暮年的张宝瑾,噢,此时,我们该称呼他:“宝老”了。他忘记了许多事情,但从没有忘记民建。每每谈到民建,都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那一页页由他提笔书写的发黄的档案墨迹,随意从中举出一例,都能截取一段见证民主党派与中共携手前进的历史的横断面,都能引发他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言及民建,他还是那般痴情、那般自豪,动情之际,感人至深!他经常把很多印有养生知识的报纸剪切下来,细心地贴在一张大的白纸上,要求复印给机关每人一份;坚持给市委会寄信,问候会员;在他单纯的内心世界里,只愿每个会员,一切安好。他的电话,经常准时在上班时间响起:为玉树地震捐款为什么没及时通知他?会刊怎么还没邮去?或是机关谁谁挂职了,工作会不会受到影响等等。他还亲自来到市委会,把为自己书写的简历,郑重地交到我的手中;恰如他的为人,一笔一划、清晰工整。“将来在讣告上用得到。”连生死,老人亦是看开的。如果文章或者报表上有关于他的生辰年月有一点儿不实、文字有一点儿溢美,以他的性格,一定会不安。
再次面对宝老,是一桢周围摆放着鲜花的相片;老人平静、慈悲地俯瞰着人间。他的家人说,宝老在世最后一天,嘱咐说:“交待他们,一定要把档案管好”。得到家人的允诺后,老人就安祥地辞世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民建。
在那个微雨迷蒙的清晨,我和许许多多自发前来的会员一起,带着素洁的菊花去送别他。宝老一生勤俭,要求不没灵堂,不开追悼会。此时,我不想再说他政治坚定、廉洁奉公、生活朴素、为人正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些所有的他当之无愧的公众的评价。我多么希望,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后,能够找到一种最精确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初心,以及对于能始终保有这种初心的生命的珍贵。
沉吟许久之后,我由衷地记录下:我所认识的一位老人,善良、慈祥、忠直、虔诚,六十多年的事业追求,六十多年的一往情深,六十多年的相伴相恋,六十多年的痴情依旧。这种“初心”,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为人信念;是“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为官之道;是“有言必信,无欲则刚”的为政箴言。她纯洁、热烈、美好。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是事业开端的承诺与决心,是迷途困挫中的责任与担当,是生命归途中的恪守与坚持。她是上苍赋予个体的天赋,是在恰当的时刻能够圆满自身的触角,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道路上,将毕生探求与追寻的本质。
(张宝瑾在民建蚌埠市委先进支部、优秀会员表彰大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