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征文
修松自挺拔
——记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安徽省委主委李修松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当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的访谈,第一时间谈了他对政府工作报告感想。
面对镜头,举止儒雅,学者风范的李修松,镜片后透出睿智的目光“克强总理以沉稳的声音所作的工作报告,共激起42次掌声,而且越往后掌声越频繁热烈,最后,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代表和委员对政府工作的肯定,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面时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七年来最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各种困难,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使得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GDP增速6.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等一系列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报告部署今年工作求真务实、措施得力的肯定,反映了代表委员对于夺取今年各项改革反展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对支持实体经济和包括从事实体经济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展列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李修松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从事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而言,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是从外部给力的,还必须激发其内生动力,提升其发展能力。建议通过培训使民营企业家(主)适应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创新型人才团队,营造创新机制,形成核心竞争力。
串串精准的数字,句句恳切的话语,不断地从李修松的唇间嘣出。
真知灼见,肺腑之言。每年两会期间,他多应邀出席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中国经济网等节目。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30多家主流媒体、网站采访。
几天之内,黄金时段,频频出镜。每每,采访现场,李修松轻松自信,对答如流,从国家大政方针到法律保障之空缺,从繁荣中华文化到关注民生之疾苦,涉及领域之广泛,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而他则从容应对,疱丁解牛,游刃有余。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权衡利弊,鞭辟入里。见解独到,掷地有声。较之于司空见惯枯燥乏味的空泛说教,亿万观众及网民耳目一新,皆呼:过瘾!
厚积薄发。历年两会期间,无论是应对主流媒体采访,还是列席小组讨论,抑或大会发言,李修松反映民生,呼吁改革,直言不讳,情真意切,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李修松,男,汉族,1958年2月生,安徽含山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1989年1月加入民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学位,教授、博导。现任十一届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兼文化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委主委,省文化厅副厅长等。
他是学者、政府官员、民主党派负责人。
的确。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型官员:眼光深邃独到,思维缜密辩证,行事务实干练,为人谦逊儒雅;他更是一位多面手,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应对每个角色。
他,参政议政多有建树,文化建设勇于创新。
参政议政多有建树
2012年5月23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合肥胜利闭幕,李修松再次当选为民建安徽省委主任委员。
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李修松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在闭幕会上讲话:新一届省委会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视信任为责任,视责任为使命,视使命为生命,常修为政之德,常葆进取之心,常存感激之情,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不辜负安徽民建会员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重托。
掌声雷动。
李修松1989年1月加入民建,自1997年起,他连续三届当选为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并任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连续两届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任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民建肩负着兴国富民的重任。李修松身体力行、不辞辛劳,做好调研,撰写提案、议案,成就斐然。
他独立完成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集体承担的调研课题——《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约提交的相关文章,被民建中央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的发言材料。《安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调研报告》,为出台相关文件奠定了基础;《关于我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调研报告》,被作为重要提案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其中一些建议被文化部门采用。他连续两年关于支持企业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议被全国人大通过的巜企业所得税法》所釆纳。他关于凌家滩遗址的有关建议被国家文物局釆用,随即将该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至今已支持经费过1·5亿元。《关于皖南古村镇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由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旅游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安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被采用。《活态传承,多业利用——关于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认识和思考》等,无不凝聚他的心血。
对他而言,提案、议案所产生的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则是最好的回报。
文化建设勇于创新
作为党外干部任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长期分管安徽文物并曾多年分管文化市场工作。李修松深知,自己工作的绩效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民建的形象。为此,他努力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特色的领导艺术,坚持原则,攻坚克难。他思路清晰,行事果断,敢于负责,技巧处理,善于从复杂事务中抓住本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在配合国家文物局处理宣城广教寺(国保单位)违法建设和合武高铁六安段避让六安王陵南移问题上,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获得上下理解,虽倍经艰难,但终于取得成功。
他主持安徽第三次文物普查,建立文献档案和电子文档,顺利完成安徽馆藏文物三级数据库建设,为实现安徽文物管理的现代化又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安徽地跨江淮,人杰地灵,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近年来,含山凌家滩的第五次发掘,以及六安双墩1号墓、蚌埠双墩钟离国君墓、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怀远禹会村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建筑遗址的发掘,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其中三项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六安王陵1号墓发掘,李修松作为省电视台特邀专家现场解说。面对蚌埠双墩钟离国君墓扑朔迷离的圆形独特葬制,他深入研究,从随葬的五色土壤成份、土偶中提取信息密码,寻找蛛丝马迹,透过重重迷雾,深入分析、逻辑推理、科学判断、令人信服。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一再播出他对钟离国君墓的权威解读。
从2008年起,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2011年共争取国家经费1.5亿多元。省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徽州古建筑展”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鉴宝江淮行”、“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等活动受到社会好评。每年超额完成省政府年度文物维修任务,使得安徽对外开放文物旅游点不断增加。
公务繁忙。然而,李修松坚持学术研究,他先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十多项,至今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及全国楚文化学会副理事长。出版《先秦史探研》、《安徽通史·先秦卷》、《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传》、《至关子钞版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等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著作一等奖等,坚持在安徽大学带博士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
近年来,他在全国率先将文化创意作为理论方法研究 ,并将其运用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为许多地方出谋献策,带领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在多地举办学术论坛,积极为民建中央参政议政贡献智慧,努力服务地方 ,取得了许多成果。
著述等身。李修松是在不断优化自己,保持自己的学术地位。
人生多磨砺,修松自挺拔。李修松将自己的生活意义、他的幸福、他的欢乐、他的人生价值,在尽职尽责,竭力履行的实践中,得以近乎完美的实现和体现!
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
李修松加入民建近30年来,无论他做为一名会员,还是担任民建安徽省委主委,他都能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神圣的社会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