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爱怀旧。
合肥。淮河路省工商联宿舍,退职休养父亲装饰一新的居室内,墙壁上悬挂着三帧大幅照片,父亲常与相濡而沫近六十年的我的母亲马承霞在一起端祥照片,回首往事。
三帧大幅照片,分别是六、七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父亲父亲先后三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胡耀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父亲的孙儿、孙女们也引以为荣,时常骄傲地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爷爷见过毛主席、邓小平呢!
这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大家庭。父母养育了我们两男三女,共五个孩子,除了任合肥市工商联副会长的女儿在身边外,其余的四个孩子全在蚌埠。
算起来,父亲自1950年参加同业公会开始,后任蚌埠市工商联会长、省工商联常务副会长,1997年离职,其间48载。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按父亲的原话讲:走的是一条光荣、曲折、光明的道路。
一
父亲张立之祖籍安徽怀远。
怀远县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涡、淮两水此间交汇;荆、涂双峰夹岸对峙。每年五月,满山遍野的石榴花,红艳艳地灿若烈焰。这里,广为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美谈、卞和献玉被刖去双足的悲怆典故。
1922年10月30日,父亲出生于怀远刘家拐子,小时候的父亲浓眉大眼,生得虎头虎脑,招人喜爱。他是看着淮河的白帆,听着淮河的船歌,枕着淮河的波涛,喝着淮河的清水长大的。老实本份的祖父张如恒为长子起名为张本道、字立之。祖父张如恒大字不识一个,幼年学徒,学会了手工制造土香,中年替人帮工,以微薄的工薪维持全家艰难渡日。
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虽说家境贫寒,张家却人丁兴旺,不久,父亲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妹相继出世,兄弟姐妹共六人。家里多了几张要吃饭的嘴,为谋生计,张如恒搬迁到东顺和街居住,东顺和街是一条石板路,虽不算宽,但此处距桅杆如林往来船只泊岸上下货物的涡淮码头仅咫尺之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祖父便在沿街的门面开了一家“张恒顺香店”,自制土香出售。所谓土香,就是自制的香。怀远是个古镇,涂山禹王宫、荆山启王庙,香火旺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加上怀远古庙会的诱惑,四乡八邻的香客络绎不绝。张如恒经营的土香价钱公道,薄利多销,生意还算过得去。父亲9岁时,一辈子饱受不识字之苦的祖父把他送进了私塾袁家栋书房念书,在袁家书房,这个浓眉大眼十分精明的孩子深受私塾先生的喜爱。七年间,父亲张立之从“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启蒙读物开始,识字诵文,临帖习写。家里终于有了识文断字的人,祖父张如恒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学习之余,父亲还可以帮助自家香店记记帐。
1936年,父亲由教书先生袁家栋推荐,欲进新街子马泰和布店当学徒。老板马泰和见了15岁的张立之,拍拍这个身材敦实的孩子肩膀,笑而不言,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却让家人在堂间摆上一桌便宴,请客人入座。教书先生袁家栋明白,马老板这是想考考父亲呢。怀远自古民风纯朴,悠久的怀远酒文化堪称一绝,请朋待友,设宴把盏,酒把式手持酒壶斟酒的动作会让你过目不忘,“跟酒”是怀远的待客习俗,手掌中一下托起十几只酒杯定能让你懂得什么叫“醉”。那是一种民间带有泥土味道的喝酒艺术,体现了怀远一方待客的真诚。老板马泰和请徒工喝酒,另有一番用意。因为旧时学徒一般不付工钱,只管一日三餐。马泰和很开明,算得上是个比较精明的生意人,他收徒工有个挺有意思的规矩,或者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凡在马泰和布店学徒,必须要能端杯,要会喝酒,量越大越好!在马泰和看来,店员接人待物,若想在生意场上洽谈交际,一展身手,离不开酒杯交错的应酬,这杯中之物正是生意场上的润滑剂。
初生之犊不怕虎。年轻好胜,15岁的父亲端起酒杯,一仰脖子,嘿,干了!马老板见状,乐得击节叫好,说了句:行,明个上柜吧!
父亲果真够格,生意场上应酬方面的“闹酒”,半斤不醉,八两不倒。因此,凡与怀远马泰和布店有过经营往来的外地客商都说:唏,在马家宅生意能做成,酒却喝不赢!马泰和布店的伙计们个个拳能划,酒能喝,量且大,远近闻名。生意场上的“闹酒”,果然令马记布店生意红火,以至于父亲从那时起喝了几十年的白酒,至今未断。为此,父亲还胡绉了几句打油诗:酒是粮食精,常喝保青春,多饮伤身体,适量能强体。
所惜,马记布店的兴旺没能持久。“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蚌埠、怀远相继沦陷,马记布店关门停业。为躲战乱,父亲全家避于康家庙乡间。半年后,父亲才与祖父回到怀远县,东顺和街早已被日军一把火烧个精光,成了一片焦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中片瓦无存,祖父用于制造土香的工具及香木等所有原料化为灰烬。见此惨状,久久伫立于废墟的瓦砾之间,父子心头滴血,欲哭无泪,只得暂时栖身于荆山三皇庙,与冷冰冰不会说话的泥胎神像为伴。
荆山遍野荒草没膝,为谋生计,一把镰刀一根绳,16岁的父亲便与父亲上山砍柴,背到镇上换些零钱。不久,祖父与父亲来到蚌埠街闯世界,父子两人在二马路摆个地摊,经营小百货,然而生意萧条,难混温饱。父亲父子只得失望地回到怀远,在文昌街王汇源布店帮工,父亲负责到蚌埠进货。1941年,父亲再次来到蚌埠,在华康布店当店员。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物质缺乏,便疯狂地对中国进行经济大掠夺,强行在沦陷区低价大量收购棉布、棉纱。为避免损失,华康、德昶、源昌泰等六家工商户便自发联合起来,有组织地将布匹、棉纱等物偷运至后方出售或存放。22岁的父亲做为联体负责人之一,常押着五六家布店的货物,转移到阜阳等地。那时交通不便,全凭两只脚,或坐在独牯牛人力车上。从蚌埠至阜阳,得在路途经过四天三夜,风餐露宿,忍饥受冻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时常还要受兵痞无赖的欺侮,父亲有一次在怀远码头,因语言不通,曾受过日本宪兵的毒打,他恨透了这个暗无天日的世道。
1944年,父亲张立之与文昌街马家的马承霞姑娘结婚。
抗战胜利后,父亲举家迁往蚌埠,在二马路商业中心与他人合伙经营鼎昌绸缎局,鼎昌绸缎局当时是蚌埠较大的纺织品零售商店,在皖北地区颇负盛名。父亲参加小股,担任营业部主任。苦心经营历三载,店铺盈利近十倍。然而好景不长,1948年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权面临总崩溃,采取经济掠夺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8.19”国民政府发行金园卷,法币大贬值,市场发生抢购风,仅半个多月时间,鼎昌布店货架上的商品被尽数抢购一空,损失惨重。
二
淮海战役打响了,隆隆的炮声离蚌埠,离淮河越来越近,有着皖北商贸重镇之称的蚌埠街市一片混乱,众多商号的老板股东对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共产党心存疑虑,不思经营,纷纷抽资另谋出路。鼎昌布店各股东思想混乱,也将存余资金和货物转移上海,解散职工,关门停业,大部分股东逃往江南,父亲受命留守蚌埠。
1949年1月,溃败的国民党军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于16日上午炸毁淮河大铁桥。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的爆炸声过后,庞大的淮河大铁桥便如散了骨架的巨龙,桥墩塌坍,钢梁断裂,横七竖八地落入水中,掀起阵阵冲天的浪花。鼎昌布店离淮河仅百米之遥,父亲耳闻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的所做所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憎恶。
国民党军队的垂死挣扎,并没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蚌埠军事管制委员会贴出告示,严正声明八项政策。有比较才有鉴别,父亲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之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开始认识到,共产党是救国救民的,新生的人民政权制定的一切政策都是保护人民的,是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因此,当蚌埠军管会派人来代管鼎昌布店时,父亲笑脸相迎,主动向他们介绍了鼎昌布店的组织结构和拥有资产情况。军管会工作人员进一步向父亲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这更使父亲消除了一切顾虑,决心靠拢中国共产党。
上海、南京相继解放后,在铁路尚未通车,交通极端困难情况下,为尽快恢复鼎昌布店的经营,父亲义无反顾地乘坐长途卡车赶往江南,反复向鼎昌各股东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请他们消除疑虑,并动员各股东将存在上海的贷物、资金拿回蚌埠复业,恢复经营。在中共蚌埠市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支持下,批准代管的门面房屋发还,父亲与各股东积极筹备,按原有规模经营,在内部管理方面进行几方面的改革:一,成立劳资协商会议,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然后由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执行;二,为适应查帐计征税务的要求,改旧式帐册为新式帐簿,制定会计财物制度,报税局审核批准;三,改革利润分配制度,照顾国家的税收,商店公积金,职工福利公益金,股东分红等四方面的利益;四,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营业时间隔12小时轮流休息。
1950年10月1日,国庆1周年之际,蚌埠二马路中心地段霓虹灯闪烁,鼎昌绸布商店率先以崭新的姿态隆重复业。父亲任鼎昌绸缎局门市部主任,后任经理。鼎昌绸缎局积极主动的复业,配合政府发展经济,当时对巩固地方政权,促进蚌埠市场繁荣,消除工商界人士的思想顾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1950年蚌埠纱布业成立,父亲当选为纱布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他积极组织会员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倡导全业建帐建证,按章纳税,按时入库,订立爱国公约,遵守政府政策法令,全业实行明码标价,公平交易,树立新的商业道德,取得顾客的信任。
1951年蚌埠市工商联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父亲被选为市工商联常委兼总务科长,第二届选为副主委,第三届当选为主任委员。1952年父亲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被选为民建蚌埠市委会副主委、蚌埠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从此,父亲更加积极地参加各项社会和政治活动,他协助政府评议税收,推销国家建设公债,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斗争,带领会员举行正义的示威游行和签名运动,参加抗洪防汛和生产救灾等。1951年省政协组织土改工作团,蚌埠市政协成立分团,父亲踊跃报名,到怀远县双沟乡参加土改,任吕浅村土改工作组长。1952年掀起的“三反”、“五反”运动,是对民族工商业者的一次严峻考验,同时也提高了父亲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五反”结论鼎昌绸缎局为守法户。
1953年1月,父亲被推选为出席全国第二次青代会安徽代表之一,这是他第一次到首都北京。1053年6月14日,是父亲一生最难忘的日子,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全体代表,并一起观看文艺演出。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父亲带头将其负责经营的鼎昌绸布店申请加入公私合营,1956年被批准。1956年2月,父亲带领安徽省工商界青年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第二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会后,父亲又参加全国青联第三次代表大会,胡耀邦主席宴请了与会人员。
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在民建、工商联组织的培养下,父亲先后当选为蚌埠市各届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1954年父亲当选安徽省首届人大代表,1955年安排为蚌埠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省民建,省工商联常务委员等职。1956年蚌埠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父亲当选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私改和民政工作,成为蚌埠第一任民主党派成员的副市长。
三
在父亲前进的道路上,当然并非是一路鲜花一路歌。厄运说来就来。
1957年的整风运动,邀请党外人士帮助党整风,父亲是工商界代表,也是民主党派成员,与党合作共事多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在政协会上反映一些意见,并提出一些建议,这本是他对党忠诚的体现。可是不久风云突变,父亲被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帽子,成为人民的罪人。
从市政府办公室回到自己永安里的住处,父亲深感苦闷。闻知此讯,妻子马承霞也懵了,她正怀抱着刚满周岁咿呀学语的三女儿张晓娟。马承霞是父亲的贤内助,几十年来勤俭持家,抚育子女,侍奉公婆,恪尽孝道,待人处事,热情周到,家庭团结和睦,亲友无不称赞。对丈夫,她太了解了,她知道父亲是委屈的,父亲是不会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于是,马承霞坦然地轻轻放下女儿,走进灶间,动作麻利地炒了两样可口的小菜,又为丈夫斟上一杯酒,父亲无别的嗜好,烟不抽,平时只爱抿上两口。
父亲默默无言地端起酒杯,一杯下肚,他感觉这杯中的酒变了味,有些苦涩。
起初,父亲想不通,自己出生在劳动人民家庭,家中生活贫寒,只读了几年私塾,后学徒帮工,历史清白,无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海外关系,解放后党给他优厚的政治待遇,享受高干的生活待遇,他只有感激共产党的恩情,没有反对共产党的理由呀。虽然自己在政协会上发言,可那是反映工商界的意见,提出建议的目的是改善党在基层领导的,没有丝毫削弱党的领导和反对党领导的意图。
妻子马承霞坚信父亲的委屈只是暂时的。
1959年革职后和父亲下放到蚌埠郊区统战部跃进农场,搞农业,学种菜,每天浇水施肥十多小时,他认认真真的劳动,安心接受改造。1961年2月,组织上宣布摘去父亲的“右派帽子”,调回市工商联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后又安排市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市工商联常委等职。1966年“文革”开始,工商联停止办公。1968年父亲下放郊区“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统战系统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干部又转至蚌埠东郊雪华山跃进养鸡场劳动,父亲担任农业组的组长。
春耕夏收。自戴上“右派帽子”,又遇上“文革”灾难,父亲先后在蚌埠郊区劳动了二十个春秋。龙子河畔,燕山脚下,老鸦湖内,雪华山麓,都留下他足迹和汗水。父亲任劳任怨,无愧无悔,心境坦然。
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共中央提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逐步落实了各项统战政策。民主党派,工商联恢复组织活动。1979年3月,父亲结束了长达20年的劳动生活,从蚌埠郊区调回市内。
1979年10月,父亲赴北京参加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10月19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晚间中央统战部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宴请全体代表,父亲亲耳听到邓小平同志热情扬溢的讲话: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全国人民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将被我们打破。小平的讲话感人肺腑。回到西苑饭店,父亲激动万分,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不成眠。回忆从1956年12月参加全国工商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坎坷道路二十年,当即提笔作诗抒怀:
廿载赴宴会,久别又重逢。
华堂蒙接见,设宴宽待隆。
亲身聆教诲,句句感人深。
余生为四化,没齿报党恩。
大会结束后,组织代表到长城游览,下午返回西苑饭店,父亲接到蚌埠发来一份电报:“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文件,对父亲58年原划右派问题,予以改正,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原工资级别”。父亲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全家以及亲友对他的右派改正,无不欢欣鼓舞。
正是:负辱二十载,改正一身轻。
在1980年召开民建,工商联两会代表大会上,父亲被选为蚌埠市民建副主委、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当选为蚌埠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父亲工作更加勤劳,协助政府落实各项统战政策,积极开展经济咨询服务,举办工商专业培训。为响应中央(81)42号文件“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的问题”。父亲自筹资金,聘请退休的老工商业者,筹办了蚌埠国强棉布百货商店、“六一”儿童服装厂、建联针纺织品公司三个集体企业。先后安排200名青年就业,十年来创税利2000万元,为搞活经济,为地方积累资金起到积极作用。
1984年安徽省工商联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父亲当选副主席兼秘书长,调离蚌埠到省工商联工作。1990年父亲当选为省工商联常务副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
五
是的,人老了,爱怀旧。
退职后,安度晚年的父亲时常爱回忆往事,回顾自己从1950年参加同业公会始,至1997年由安徽省工商联常务副会长的位置上离职,其间48年。近半个世纪的春秋,自己所走过的,的确是一条光荣、曲折、光明的道路。
心怀坦荡,自立之本!父亲性情直爽,哪怕是身处逆境,他也丝毫不放弃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还满怀激情地以七言俚句诗歌体,撰写了一本《七十年回顾录》,感情丰富地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育家人。父亲在《自序》中语重心长地这样写道:将我七十多年的历程写下来,以使儿女后代有所了解,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各自珍重为要。
瞧,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
我们兄妹在父亲的教导下,全加入了民建组织,我还担任过民建蚌埠工商联支部的主任,在民建组织,我感到光荣,多次被评为蚌埠市、安徽省民建优秀会员。
2013年5月间,为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5周年,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领导人的优良传统,激励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为建设美好安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决定在全省统战一线开展“我的同心情,我的中国梦”专题征文活动。征文要求以亲历见闻等形式,结合多党合作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实例,反映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光辉历程,展现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特点;立足对多党合作事业的真诚感悟,表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与决心。我结合自己的家庭,撰写了《我的父亲张立之》,深情地回忆了民建蚌埠市委老主委、安徽省工商联主委、全国人大代表张立之坚持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以及感人事迹,稿件在全省上千份征文稿件中被评为一等奖。
放心吧,父亲。
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我们兄妹会为民建事业的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