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征文

民建大鳄 工商华章

记安徽省蚌埠市首位民建会员潘锷璋先生

作者:邵体平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8366 发布时间:2017-06-06 16:59:56

蚌埠市首位民建会员潘锷璋先生,长期担任过安徽省工商联主席、省政协副主席的潘锷璋先生,他94岁的一生,历经满清、北洋、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朝代。这位爱党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安徽工商界的带头人,以及他不忘合作初心,毕生致力于发展民族工商业所铸就的华章永载史册。

 

                                       

 

长夜难明赤县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潘锷璋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1年,孙中山先生及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黄龙旗被五色共和旗取代。当时,不谙世事6岁的潘锷璋只是惊奇地发现,父辈们欢天喜地,纷纷将头上的长辫子剪弃。可是,中国打倒了一个皇帝,却又冒出了许许多多小皇帝,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幼时,潘锷璋在老家读了几年书。1921年15岁的潘锷璋离别家乡,来到上海福康海味号学徒。1931年经营慎馀海味号,此间,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滩的种种罪恶行径,特别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以及国民党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摧残压榨,私营工商业者难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他对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深感不满。

1934年潘锷璋来到龙章纸厂学习造纸,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三年满师后被经理胡镛生聘去管账。潘锷璋工作勤奋能干,为人忠诚朴实,深得胡的赏识,认其做为寄子,并先后被委任为协理和经理。当时美大纸号有分店四处,其中蚌埠聚美斋分店在沦陷时被抡劫一空。1939年潘锷璋被派往蚌埠聚美斋纸号收拾残局。临危受命,潘锷璋只身来到素有皖北商贸重镇之称的蚌埠,尽管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但他凭借自己的魄力和丰富的经商经验,四处奔波,八方斡旋,快刀斩乱麻,在重重压力之下,逐步恢复了聚美斋纸号的经营,显露出不凡的经商才干。不负重望,马到成功。潘锷璋此举,进一步得到寄父胡镛生的信任,除让他担任聚美斋纸号经理外,兼管宁、沪等地分店。出身寒微的潘锷璋顶起了上海龙章纸厂的半壁江山。

 

                                      

 

辽沈、平津、淮海、渡江,解放战争四大战役相继打响,隆隆的炮声犹如敲响了蒋家王朝覆灭的丧钟,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949年1月20日,解放大军渡过淮河,皖北重镇蚌埠解放。原先对共产党认识很少的潘锷璋,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后,秋毫无犯,街市秩序井然,市场交易稳定,买卖公平。解放军官兵及党政各级干部上下平等,对老百姓亲如兄弟。目睹党和政府宣传实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富国利民的经济政策,饱经忧患的潘锷璋十分欣慰,他打心眼里热爱新社会,进而迸发出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潘锷璋积极响应政府恢复生产、繁荣经济的号召,带头恢复聚美斋纸号的生产经营,潘锷璋此举影响极大,他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等待观望的工商业者。

1950年11月,潘锷璋当选为蚌埠市工商联主委,他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组织作用,向工商业者宣传贯彻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消除了工商业者思想中存在的种种顾虑。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急需大量的建设资金。1949年12月,国家发行胜利折实公债,潘锷璋积极通过工商联对广大工商业者进行宣传,接受推销任务,首先以其所经营的聚美斋纸号认购三千万元(旧币),带动了其他工商户认购,顺利地完成了蚌埠市工商界的认购任务。为了发展新中国工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麻袋制造工业,他从聚美斋纸号抽出资金两亿四千万元(旧币),投资蚌埠光明麻袋厂(蚌埠第一麻纺厂),使该厂得以顺利发展生产。

为了响应政府打开土特产销路,开展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号召,潘先生通过工商联大力宣传并组织部分商人深入农村,特别是灾区农村收购土特产品。潘锷璋在蚌埠筹办的物资交流大会,除本省各专区(市)代表参加外,还有来自上海、南京、天津、苏南、山东和中南等地的代表及交易人员,迅速打开以商兴市的局面。他还先后组织蚌埠市工商界代表团参加皖北区和全国各大区、各省(市)举办的土产交流大会和物资交流大会,为安徽土特产品和部分工业品打开销路(其中土特产品成交额占80%),起到了积极作用。

潘锷璋拥护党的事业,带领工商界踊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积极组织工商界进行拥军优属活动,向荣军干校及驻蚌部队进行慰问;动员鼓励工商界和社会青年参加军政干校学习;推动工商界捐献抚恤金慰问军烈属。

1950年淮河泛滥,从旧照片可以看到,蚌埠街市一片汪洋,舟行于市,鱼跃于庭。为安定民心,政府不失时机地开展防汛救灾。潘锷璋日夜奔忙,替政府分忧,为灾民服务。他通过工商联组织工商界参加防汛救灾活动,捐献防汛物资。亲上堤坝持锹培土,深入棚屋安置灾民,劝募寒衣和救灾粮款。1950年8月,皖北实行土地改革,蚌埠市组成皖北土改工作团蚌埠分团,组织各界人士参加,潘锷璋任分团长,积极组织工商界人士参加,在土改工作中接受教育。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他组织工商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主持工商界控诉反革命分子罪行大会,使全市工商业者受到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

抗美援朝运动中,“蚌埠市工商界抗美援朝支会”成立,潘担任负责人,积极召开工商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大会。劝募慰问品和慰问款,慰问中朝战士和救济朝鲜难民。潘锷璋站在主席台上向全市工商界人士反复宣传,大声疾呼:没有国家的安全,就不可能有小家的富裕,也更没有我们工商业的繁荣!其言情真意切,那场面犹如昨日,令与会者热血沸腾。为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潘先生当场带头捐献一亿元(旧币)。在他的带领下,蚌埠市工商界群情激愤,同仇敌忾,认捐飞机三架,折合人民币45亿元(旧币),对全省工商界的捐献活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1951年,潘锷璋先生被民建总会直接吸收为会员,成为蚌埠历史上的首位民建会员。

 

                                       

 

组建民建蚌埠市委会是潘锷璋先生对统战工作的一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使全国工商界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守法教育和严峻考验。

1952年民建总会决定在皖北重镇蚌埠市建立地方组织,并以总组字235号函推定1951年由民建总会直接吸收入会的蚌埠市工商联主任委员潘锷璋同志任筹备员。不久,总会组织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又批准吸收张立轩(中共党员,当时担任蚌埠市工商局局长)、姜宏官、父亲、蔡洁臣同志入会,并加推张立轩同志为筹备员,共同负责筹组工作。

1952年9月1日,淮河路蚌埠市工商联后楼,“中国民主建国会蚌埠市支会筹备处”正式挂牌宣告成立,并分别报请当时的蚌埠市军管会和中共蚌埠市委会备案。这是民建在安徽省首先建立的地方组织。

1953年12月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众望所归,潘锷璋当选为省安徽工商联主任委员。时值中共中央分布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协助政府推动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是工商联和民建组织的中心任务。潘锷璋坚决拥护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各项政策,率先在安徽将蚌埠光明麻袋厂实行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该厂扩大了规模,生产迅速发展,产量不断提高,经营改善,成本降低,利润不断增加。为此,潘锷璋现身说法,大力宣传公私合营的优越性,加快了安徽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的进程。

为了发展安徽造纸工业,潘锷璋倡议并负责筹建蚌埠建华造纸厂。他多次去沪动员其寄兄胡禹言来蚌埠开办造纸厂,并经胡牵头联系刘念孝等人集资。建厂期间,因资金短缺,他又去南京动员美大纸号的其他股东和工人转业到蚌埠建华造纸厂,从而解决了建厂资金困难和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该厂于1954年4月投产,结束了安徽无机制纸的历史。

1954年在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因市场批发业务为国营公司所代替,大部分批发商必须转入工业或其他行业,这是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为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潘锷璋积极推动全省各级工商联引导帮助私营批发商转业,他还带头将聚美斋纸号的全部资金转业投入建华造纸厂。不仅带动了蚌埠市批发商的转业,而且对全省批发商的转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在过滤时期总路线公布后,为了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安徽省与上海市相协作,将上海市一些当时过剩的工厂陆续迁到安徽(主要在合肥市)并实行公私合营,实现了对这些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一条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支援内地工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道路。潘锷璋功不可没!     

身为安徽省工商联主委的潘锷璋,顺应历史潮流,他对上海内迁厂支援安徽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工商联协助政府有关方面做好选厂址,协商人事安排等事宜,促使上海内迁企业能够较快地在安徽建厂生产,开花结果。

为适应省会合肥市的发展需要,安徽省及合肥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合肥建设一个综合性大型饮食服务企业,并敦请潘锷璋具体指导筹建工作。潘锷璋获悉当时上海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中,有部分批发商经批准歇业后,一大批资金和技术力量闲置,上海市政府动员这一部分人转业办工厂或转业外迁,支援内地社会主义建设。他抓住时机,决定一方面利用自己与上海工商界的联系,一方面请省政府出面协商,并于1955年1月亲赴上海联系。在沪期间,潘锷璋经过多方调查了解,与上海市工商联,工商局进行磋商,得到上海工商界巨头盛丕华,荣毅仁,胡子婴等负责人的大力协助,选择吸收了批发商119户,私方从业人员159人,资金2949377元转业来安徽,投资建设公私合营的长江饭店。该饭店的建成,促进了合肥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省城合肥的接待能力。

为使上海内迁企业和转皖的工商业者能安心生产经营,为安徽经济建设出力。潘锷璋以诚恳负责的态度,对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考虑他们来安徽后,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潘锷璋将面临的业务安排,合作共事,工资福利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向政府反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如在安排使用工作人员方面,他向有关部门提出,应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最好在他们原经营的行业或熟悉相近的行业上安排使用,对安排使用不恰当的应适当调整,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和积极性。对他们在安徽工作到上海开支(家还在上海)的情况,应适当保留他们在上海时的部分工资待遇,解决他们当前的生活困难,以安定他们的情绪。在福利方面,希望给他们与国家职工同等待遇。潘锷璋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大部分被采纳。至今,许多上海内迁厂转业来皖的工商业者还对潘锷璋先生协助政府落实政策,调整关系,改进工作,让他们安心留皖发展工商业的做法竖指赞扬。

 

                                        

 

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一贯勤恳工作的潘锷璋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蒙受了委屈,但潘锷璋并无怨言,在被迫离开省工商联领导岗位改做一般工作后,他仍是勤勤恳恳,做好他能做的工作。好心的朋友为其鸣不平,潘锷璋却坦然地说:只有我们为党尽力不够,党决不会辜负我们。潘锷璋热爱党的忠诚品德,在一些工商界和同事中产生很大影响,教育了一批工商业者。1962年他担任了省工商联秘书长职务,从此更加相信党,热爱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工商联恢复了组织活动,德高望重的潘锷璋再次当选为安徽省工商联主委。那时,他年已古稀,但壮心不已。积极领导省工商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私营工商业者为“四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省工商联逐步开拓参政议政领域,广泛进行经济咨询,工商培训,对外联络和组织各类商品展销等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服务活动。

潘锷璋深感安徽经济落后,他认为要发展安徽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和技术人才的缺乏,然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得靠自力更生。为此,他怀着为国分忧的赤子之心,积极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努力为安徽的经济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1980年初,潘老亲赴北京国际金融机构吸收外资,引进技术设备,为安徽经济建设服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得到老友香港大洋行董事长王宽诚等人的帮助,又吸收上海一些友人的投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筹集资金近200万元,于1981年3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安徽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潘老任董事长。该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取得出口业务、人民币和外汇业务经营权。主要业务有: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对外,对内经济技术合作,从事国际国内金融、国内外投资、租赁、贸易和房地产项目,成为安徽对外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力地支持了我省一些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了一些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为安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6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中华职教社恢复了组织,潘老对职教社的宗旨一向赞成。他想到安徽经济落后贫困,要治穷必先治愚。以倡导和开展职业教育为宗旨的中华职教社,能够帮助安徽治愚治穷。在总社总干事,副理事长孙起孟等同志的鼓励下,潘老以饱满的热情,在安徽筹建中华职教社组织,决心为发展安徽职教事业,促进安徽经济建设尽心竭力。1986年11月中华职教社安徽工作组成立。潘老任组长,积极发展社员,着手开展职教工作。1987年7月,中华职教社安徽分社成立,潘老任分社主任。此时他已80高龄,社会职务多,日常工作繁忙。但他对职教事业异常关注。分社开办伊始,困难很多,潘老东奔西走,多方联系,募集办学资金,采取向海外交朋友,发材料,参加有关会议,应邀参观等方式,与海外热心职教事业的团体和个人接触,他亲赴深圳,参加“安徽与港澳朋友春节联欢会”,参加包兆龙先生铜像在合肥落成仪式,还先后接待了港、澳、台和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文化、企业界朋友,使安徽职教事业得到海外有关团体和朋友的了解和支持。他们为年岁已高的潘老晚年致力职教事业的精神所感,钦佩之余热情相助,纷纷捐献办学经费,帮助改善办学条件。上海文汇投资开发分司总经理、美国中艺投资公司和鹏星进口分司首席顾问、上海申安新闻发展公司董事长王惠鹏先生秉承其伯父王承基老先生的意愿,对潘老致力兴办的职业教育事业热情支持,参观了安徽省中华职校后,王惠鹏当即捐赠50万元人民币。就这样,在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中华职教总社,省教委,省委统战部的直接领导下,安徽省职教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合肥,安庆,黄山,阜阳,宿县等五地市,相继兴办起十所职教中学,在校生达8000余人。

 

                                       

 

2000年3月15日,自解放以来长期担任安徽省工商联主任委员、安徽省政协第四至六届政协副主席之职的潘锷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合肥逝世。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工商联纷纷发来唁电,以示悼念。

数日后,安徽省政协、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安徽省工商联为这位德高望重的工商界领导人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仪。

工商铸华章!94岁的一生,历经满清、北洋、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朝代的潘锷璋,后半生喜逢盛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这位爱党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安徽工商界的带头人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完美的释放。

建国初期,潘老率先在安徽实行公私合营,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带头捐献飞机,积极推动上海私营工商业者支援安徽建设,带领全省私营工商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后右派斗争扩大化时,他首当其冲,被错划为右派,蒙受冤屈,但他爱党爱国的赤心不改,努力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他致力于经济建设,创办了安徽国际信托投资服务分司,中华职教社安徽分社,领导省工商联为安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斯人已逝,伟业长存。潘锷璋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潘老呕心沥血为安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将长留人间,福泽后世。

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目前,民建蚌埠市委会有463位会员,他们在蚌埠首位民建会员潘老的精神鼓舞下,在各自工作领域积极探索、努力拼搏、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市级以上各类奖项有200多项,民建蚌埠市委获民建中央“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社会服务先进集体”表彰,有3人获民建中央“优秀会员”、“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表彰;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有“中国好人”、有民建省委“中国梦·民建情 江淮践行者”等;民建蚌埠市委2013-2015连续三年获民建省委目标考核先进市委会,获民建省委表彰的“先进支部”4个。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