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征文:风雨同舟齐携手不忘初心共圆梦(淮南段昌富)

作者:民建淮南八公山总支 段昌富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11577 发布时间:2017-04-14 16:14:21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这一讲话以宏阔的视角回顾历史,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到“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伟大历史转变中蕴含的历史法则,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讲话思想深刻、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政治宣言,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民主党派的前辈们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各民主党派的初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也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首先就要不忘历史记忆。1840年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一次次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和斗争。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族复兴、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随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中国又陷入了无休止的军阀混战中,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1921年7月23日,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背负着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也使加快民族复兴的步伐变为了可能。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又开始了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道路的艰难探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反对内战,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这一主张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了民主建国的“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的提出,吹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号角。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发表通电、宣言、谈话,相继承认和接受中在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写入各自政党的章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随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承担起了开创新中国的伟大使命。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个国家人民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关键要看这个政党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是能够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课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的兴衰,许多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各种政治力量也在历史舞台上竞相角逐。从康有为的变法维新到宋教仁的议会选举,从民国初期的政党丛生、小党林立到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一党独裁,事实证明,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但也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各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中国当代政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各民主党派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成立,虽然口号和组织大同小异,但动机和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中国的民主和自由。在抗战胜利之初,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曾经试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各民主党派逐渐认识到,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于是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开始逐渐靠近共产党,在政治上实现了由同情和倾向到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转变,并最终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协商建立了新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多党合作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规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的最终抉择,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是对中国历史上以往所有政党制度的全面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个人不忘初心,就是洗尽铅华不忘本。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忘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向前进,更好地使大家过上富裕文明安定的幸福生活。作为我国多党合作格局中的参政党,民主党派不忘过去,与中国共产党继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各民主党派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政治薪火,弘扬时代精神,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始终不渝地紧跟历史荣光的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脚步,继续结合自身优势特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继续与经受历史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一起携手前进,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段昌富,男,文学学士,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硖石诗词学会理事、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学教师。现为八公山区人大常委、民建八公山总支副主委兼一支部主委。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