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征文:不忘初心 悠悠一生报国情(淮南邵卓敏)

——追忆淮南民建创始人、原安徽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我的父亲邵志康

作者:邵卓敏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7425 发布时间:2017-04-11 11:01:22

         


他从曲曲折折的艰辛中一路走来,他在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不断奋进;他八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是安徽民族(民营)经济曲折发展的生动写照;他近60年的商会工作,是安徽新老工商业者承上启下的纽带。翻开他平凡而又不寻常的履历,可以清晰地读出曲折的经历和不平凡的业绩在他身上折射出的光环;透过这些光环,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一整代的民族工商业者改造、成长的历程——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忘初心,永远和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就是淮南民建创始人、已故原安徽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我的父亲邵志康。

               苦心经营    难逃厄运

我的父亲邵志康1927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农民的家庭。祖父靠为洋行收集乡村农妇刺绣品发家,在无锡城先后开办过花边公司、面粉厂、米厂。在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花花世界无锡城,祖父创业维艰,积累了一定资金,决定闯荡外地。听人说,淮南盛产小麦,又有煤矿,何不去淮南办面粉厂呢?淮南远隔千里,人地两生,前途未卜。然而不甘失败、寻找出路的强烈愿望,促使祖父于1945年冬毅然来到了淮南

祖父到了淮南,淮南路矿局已决定在淮南要镇田家庵开办面粉厂。祖父量估自己不能和官僚资本抗衡,打消了办厂的念头,受聘于淮南路矿局,筹建淮南面粉厂。淮南周边出产大米,而无一家米厂。1947年作为长子的我父亲高中毕业,给祖父自办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勇气。

父亲20岁,血气方刚,从小受到祖父的熏陶,立志“振兴实业”,一路风尘,踌躅满志,踏上了淮南这块陌生的土地。1948年初,由父亲出面在田家庵开办淮南建成米厂 ,这是淮南第一家碾米加工厂。不久,祖父辞去面粉厂工作,父子俩共同经营米厂。父亲年纪轻轻,便显露出不凡的经商才干,看到淮河流域农产品丰富,价格便宜,大搞长途贩运,为苏南不少粮行与粮油加工企业代购原料。当时田家庵大宗的粮食买卖几乎全让邵氏父子承揽了,成了当地粮商的最大主顾和商界的瞩目人物。

可是好梦不长,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面临全线崩溃,到处抓壮丁、抢物质,地痞流氓又时常骚扰敲诈,商民人人自危,家家关门闭户。不到一年,建成米厂就关门歇业。父亲一人留守淮南,外面枪声不断,路人寥寥,父亲躲在屋里不敢出门,惦念着无锡远方的父母弟妹,又不放心厂里的机器,“振兴实业”的理想泯灭。殊不知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即将到来!

 

喜逢新生    铸定初心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解放军进驻淮南,对百姓秋毫无犯,和蔼可亲。难道世道真的变了?年轻的父亲对共产党开始有了朦胧的认识。刚一解放,人心未定,无人敢做生意。解放军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救济灾民,安定人心。解放军的一位政委是江苏丹阳人,找到父亲亲切地用苏南话介绍共产党的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鼓励父亲带头恢复生产支援前线。解放不到三天建成米厂就开门营业了。在父亲的影响下,田家庵大大小小商家纷纷开门营业,有力支持了解放后淮南国民经济的恢复。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实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人民政府首先为建成米厂装接了动力电线。告别了柴油机,采用电力发动功率大增,生产与规模也随着扩大。很快,建成米厂购地扩厂房,增添新设备,在寿县开办第一家米厂建华米厂,在田家庵淮河西路成立淮南建成油厂,为淮南市第一家油脂加工厂。企业喜逢新生,生产快速发展,父亲的内心思潮也在翻腾着澎拜着。面对新中国的曙光,他看到了国家希望的所在,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强烈对比,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实现“振兴实业”理想的时代已经到来。

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父亲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那时淮南没有民建组织,父亲积极向工商联靠拢,担任了淮南市工商联同业公会主委。当时,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由爱国民族工商业者组成,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主要由私营工商者组成。虽然,民建是政党、工商联是人民团体,由于组成成员大多交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每一个阶段两会的政治纲领都基本相似。在过渡时期,民建和工商联都担当了响应和配合中共和政府,组织引导广大工商业者在思想和行动上接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任。那时,民建和工商联的共同行动纲领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标志着我父亲,还有许许多多像我父亲那样的爱国民族工商业者,从起初对社会主义朴素的信任和向往,发展到自觉的信仰和追求。

1954年,《华东局批复中共安徽省委关于1954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作计划的报告》,把淮南建成油厂列为全省14个较大私营企业之一,计划首批公私合营。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申请公私合营,成为淮南市第一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私营企业。为扩大公私合营企业,他说服家人,拿出黄金首饰30多两,并全家私宅不留片瓦作为投资交与国家。政府曾多次动员他收回增资,均被婉言谢绝。父亲为工商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起了模范带头作用,被市政府任命为公私合营淮南建成油厂副厂长,负责生产。

1956年1月16日,这是个载入淮南史册的日子。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四万各界人士聚集在人民体育广场,和全国所有省、所有市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一样,隆重集会欢庆淮南市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成功,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使年轻的共和国胜利地完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伟大变革;正是中国有着许许多多像我父亲那样的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才平稳安全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由于父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优秀表现,1956年4月父母一起赴北京,分别参加了全国工商界青年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国工商界家属和女工商业者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莫大的殊荣,巨大的鼓舞,激励着父亲要把自己全部的智慧才干奉献给这个社会。父亲不断钻研技改,公私合营淮南建成油厂出油率始终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被评为市、省先进单位,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多快好省”奖匾一块。

父亲干一行成一行。1958年至1962年大跃进时代先后任淮南田东炼铁厂、东风钢铁厂副厂长,负责基建工作。建造小高炉共计64座,洗煤厂1座,成为全省最大、全国八大高炉群之一。

1958年父亲任淮南市工商联代理主委,1962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直担任淮南市工商联专职主委。他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工商联“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组织带领广大会员“听、跟、走” (即“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工商业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同许许多多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一样,完成了从私方人员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伟大转变。

历经磨难    初心依旧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工商联被迫停止组织活动。父亲成为专政对象,臂带白袖章,遭批斗游街,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受摧残,次年又被下放农村。但艰难恶劣的处境并没有动摇他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心,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那是一场噩梦,对人的摧残至今记忆犹新。我家大门外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反动资本家邵志康”;家外附近墙上贴满了大字报,还有污蔑我父母的漫画。本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童年,可怜我姐弟兄妹几人,许多年没有欢声笑语,只有心灵默默承受着压抑和自卑。那时常常有人不堪迫害含冤自杀。我亲眼见父亲陪市长批斗,烈日下赤着脚,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行走游街,脖子上挂了块重重的铁牌,写着“打倒反动资本家”,挂牌子的铁丝深深地陷进脖子。父亲回到家见到哭泣的母亲,淡淡地说:“别难过,要相信共产党,老天不会永久这样!”是的,父亲没有消沉,是因为他的初心依旧,他热爱共产党,相信共产党,总有一天噩梦醒来是早晨。

文革期间,邓小平曾一度主持党中央工作,左倾思潮有所收敛。1973年父亲被从农村召回,任淮南市粮油杂品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这是全省唯一的资本家当厂革委会副主任。他十分感激党和人民的信任,认为这是为国家建设和加强自身改造的难得机会,加倍努力工作,成功试制出山芋干出口淀粉。1975年,淮南市革委会(市政府)任命父亲筹建淮南淀粉厂,任副厂长、厂长。吃住在工地,做到当年基建,当年投产,当年收益,产品获出口免检。

肝胆相照    初心永恒

终于,乌云驱散又现艳阳天,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套在父亲身上的枷锁被彻底打碎。父亲虽已过不惑之岁,却焕发出别样青春。文革十年那是一场空前浩劫,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认真思考。正是经历了那场动乱,痛定思痛,父亲的思想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他迫切要求加入民主党派,他要把自己的涓涓细流汇入到政党意识的洪流,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去修复被践踏了的民主与法制。1981年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淮南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位民建会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82年民建安徽省委淮南直属小组成立,父亲担任组长;1984年民建淮南市委成立,淮南民建组织在不断发展壮大。父亲在组建淮南民建会的同时,积极投入淮南市工商联的组建恢复工作,1982年当选为淮南市工商联六届主委。

1981年,父亲光荣出席了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的“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大会,作了题为《以国营厂长身份,当好社会主义老板》的大会发言,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安徽日报》上。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提出的共同行动纲领是“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一大批原工商业者虽年近花甲,岁逾古稀,却多渴望在有生之年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可谓报国之日苦短、报国之心倍切。作为淮南市民建会的负责人和淮南市工商联的元老与新任主委,父亲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他决心遵循邓小平的指示,为民建、工商联尽一切力量扎扎实实做番事业,实现因文革而被延误的理想。他充分发挥和调动原工商业者的智慧与才能,使淮南“两会”(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各级民建会与工商联合署办公,简称“两会”),无论是在协助党和政府落实统战政策,还是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工商专业培训、创办经济实体、安置待业青年,以及对外经济联络等方面,都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1984年父亲调入省民建、省工商联(当时合署办公),任民建省委副主委。1988年任省工商联副会长,分管经济工作。他深入民营企业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他大力开展法律维权服务,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他带领民营企业家不断推进光彩事业,把共同富裕的希望带到贫困山区;他的足迹遍及全省每个地市非公经济领域,他是一位深受同志们爱戴的好领导、好长辈。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工商联以父亲为代表团团长,曾9次组织全省企业参加全国工商联和华东六省一市工商联举办的商品博览交易会。先后组织了345个市县工商联、2532家企业、4988人次、成交额62088.5万元,成交额每次总名列第一、第二位。安徽省在历届交易会中成交额突出,华东六省一市工商联同仁誉称父亲为“安徽邵老板”。

1997年至2002年,父亲退居二线,任安徽省工商联名誉副会长,完成了一个老工商业者的最后政治接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父亲,并没有告老赋闲,作为一名民建、工商联的老会员,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民建、工商联的发展,仍然积极参政议政,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

2010年8月21日,父亲带着对社会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永远地走了。

“听共产党话,跟共产党走,一生交给共产党”,这是工商联成立之初广大原工商业者的共同心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半个多世纪以来,父亲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他是民建中央四届委员,民建安徽省委三届副主委,淮南民建创始人;全国工商联六、七届执委,省工商联四、五、六届副会长,七届名誉副会长;省人大八届常委,省政协五、六届常委,六届副秘书长;淮南市人大八届副主任、市政协八届副主席。他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善于不断学习,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使自己从一个民族资本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促进者,赢得了全省民建、工商联系统和社会的普遍好评。他独特的经历,是我国民族工商业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缩影;他曲折的一生,也是我国工商联事业发展成长的写照。正如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民建省委、省工商联敬送他的挽联一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一生爱国敬业,赤胆忠心;满腔热血,一片丹心,60载奉献商会,情深似海”。他执着的追求是老一代民族工商业者的精神所存,在父亲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许许多多老一代民建会员悠悠不尽的报国热情,而这种报国热情现正在被许许多多新一代民建会员和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所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系民建会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