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家!

作者:玉蝴蝶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921 发布时间:2017-02-14 14:55:55

翻开中国地图,有人追捧“北上广”,有人偏爱桂林山水或苏杭园林,亦有人迷恋雪域高原或孤烟大漠,而我,独独青睐淮河岸边的家乡---五河。

因为,这里是我的祖籍,是我的家乡。

这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堪称天然氧吧;这里,植被茂盛,土地肥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淮河儿女。

这里, 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具有悠久的文化基因。安静的村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有坐在墙根晒太阳的老人那静默的表情,如诗如画。

这里,还有贫困乡村。村民们怀揣着一个个躁动不安而目标单纯的梦想,不知如何改变,不知何去何从。为了养家糊口,年强壮劳力出门打工了,村里渐渐地只剩下了留守老人。寒风吹过,墙头上的枯草随风飘摇,满目萧瑟。

岁月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沉寂了斑斓,褶皱了光影。但是,时光不会抛弃所有,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部委、省、市积极响应总书记指示精神,在政策上倾斜,在人才上支持,在资金上投入,为家乡战胜贫困、进军小康增添了强劲动力。

看,工作组驻村入户,修公路、建桥梁……人力资金尽皆投入,桩桩实事惠及民生,让百姓看的见,摸的着,着实感人肺腑。村民们笑在脸上,记在心头!

看,一批批挂职干部走到村里来了!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致富项目和专业技术。助村民们开启致富瓶颈,他们是家乡人民的排头兵、领路人! 

看,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来了!他们为贫困乡亲送来温暖;或是走村串户,帮村民修路;或是带来扶贫项目,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他们的爱像是寒冬里一束阳光,给予温暖和光明。家乡人民感谢他们!

看,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家乡脱贫致富建小康,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多少次风里雨里,他们忙碌在百姓的田间地头,实地调研;多少个子夜时分,他们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规划蓝图,决策发展;多少个节假日,他们依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为百姓谋求致富之路。由落子布局到精耕细作,由多点突进到全面开花,他们功不可没。历史将为他们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们,为长期生长于贫困中的人民注入一支兴奋剂,推动着家乡百姓从贫困中突围,孜孜以求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近年来,村里的贫困人口都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再不用在温饱线上挣扎了。建立了大病和慢性病补偿基金,再不像从前那样有病治不起,只能在家“等死”了。县里还设立了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只要孩子有出息,就不会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了。老家的学校新建了,小学生寄宿就读已经不是奢望,再不用像为了准时到校而披星戴月了。上小学时,老师教过一首歌叫《唱支山歌给党听》,现在重温此歌,不由越唱越想唱。

现在村里的小街小巷已不再是旧日模样,全都变成水泥路,下雨天一步一脚泥的狼狈已经不复存在。村里的好多房屋或翻修或重建,乡亲们住新房,迎新娘,喜庆而又吉祥。村里街道日日清扫,变得宽敞洁净。

现在村里也有致富产业了,既可创业,亦可打工,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片片农田,一片片果园,承载着几辈人的致富梦。建食用菌种植大棚吧!有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大棚指导,发展前景良好啊!还有家庭小作坊业,依托外地市场,引入外地企业,与我们联合开办加工厂,“村妇”可以摇身变“女工”。如今,不仅仅是在产业规模和生产技术上站到了新起点,更是在思想观念和经济文化上开始全方位转型。

现在,村里乡亲们的好多陋习也在慢慢改变,一如走在干净整齐的街道上,若把手中垃圾随便丢弃,你好意思吗?可见,现在改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素养。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发展中的老家更像一个迎着朝阳奔跑的青年,正以家乡它固有的执着和坚韧,沿着脱贫致富建小康的道路,继续跋涉新的征程。

走,回家,去咱的有机土地上,种有机食品去!让咱家的有机食品畅销全球!

走,回家,咱回家发展乡村旅游业!咱就给他们提供家庭住所,给他们做家常饭菜,让他们找到回家的感觉。咱要把乡村变成城市人的生态园和度假村。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