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溪咏叹

作者: 蚌埠 视 野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987 发布时间:2017-02-09 11:42:51

    大巴车鱼儿一般畅快地游走在高速路上,浑然间,车窗外的景致变了,取景框中,秋色斑斓,远近山峦层林尽染,摄影家作家们这才感受到真正地逼近了皖南。

古村·古祠

    祁门历溪村古老,物证多多。

    历溪水口村是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位于历溪坞口,山坳间,四季不息流淌清澈见底的历溪河绕村而过,村为水口,名符其实。其间群峦叠嶂,云雾缥缈,动画般弥漫聚散,远眺牯牛大岗,险峰若隐若现,恰似天地间抻开的一轴巨幅山水画卷,风光无限。村口的舜溪古桥,由无数石板叠加拼接,其脊梁拱起呈半月状,宛若驼背弯弓,传递出一种深奥不凡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气。桥下水流潺潺,低吟浅唱于渊,桥身通体遍布苔癣,石隙间伸展出的枝枝蔓蔓,阅尽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伫立桥头,举目望去,绿树掩映间阡陌纵横,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鳞次栉比,青瓦粉墙斑驳齐肩。

    历溪水口村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丰富的人文景观与多姿的自然景观相融合,组成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这个以王姓居多不到千人的自然村落,相传为明朝御医王琠的后裔,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她的起源、生根、兴旺、乃至名扬四海,依托的是民间深厚的宗族文化,强大的徽商经济基础,以至于蕴含迷人的古朴情调,其独特魅力令人心醉。

    徜徉其间,古树、古桥、古祠、古碑、古庙、古戏台、古民居保存尚好,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由此所透露出的古风古韵,又怎能一个“古”字了得。步入村中,更是韵味盎然,青石小径,深巷幽幽,小院绵延,民居木雕的镂空窗棂和石块砌磊的门框,尽显明清风格。更有那——家家户户的墙角高高地码放着的整齐柴绊。柴与“财”同音,体现出山民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朴素向往。

    观看都一样,感知有异别。

    合一堂的建筑值得品味。何谓合一,“天人合一吗”,我猜测,却不甚了了。只见门前,粗硕的旗杆石数量众多,要知道,祠堂前旗杆石数量的多寡,意味着家族的兴旺与否。合一堂又名五凤楼,实为王氏宗祠,堪称王氏先祖的荣耀。合一堂的建筑形制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院落三进,整座大殿由百余根柱子托起,祠内石雕、木雕无一不显示出构件的精雕细琢。天池四周石板上均雕刻有金刚力士及花卉图案,高浮凸起。整个祠堂气势恢宏,古朴威严。举头相望,屋顶四角八面展翅上翘,饰有鱼鳞图案,并呈放射性鱼尾状,由四条脊背相连,有人形象地比喻:其状宛如一只老凤,携带四只雏凤鸣翔九天,故名其曰——五凤楼。

    徽派三雕世间闻名,合一堂的雕刻艺术做工精细,无论石雕、木雕,功夫实在了得,令人惊叹。尤其是宗祠仪门两侧那一对用汉白玉质地雕琢的抱鼓石,更是精美绝伦,在徽州祠堂抱鼓石中堪称一绝。这对抱鼓石,相传为嘉靖皇帝念王琠医治太子有功,御赐王琠的。王琠,号意庵,历溪人。自幼苦研《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传世有《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著,他的《暖宫要方》至今还在运用。明嘉靖年间,王琠游医京城,治愈皇太子的顽疾,被封御医。王琠不仅是名医还是孝子,年老的他不图富贵沽名留驻京城,而钻研医术欲回故里造福一方。为此,嘉靖皇帝很是感动,赞誉王琠“孝行可风”。特赐王琠回乡建宗祠一座,汉白玉高浮雕抱鼓石一对。于是,王琠回到历溪,按照京城圣济殿的式样建造家祠,取“天人合一”之意,名”合一堂”。

    果然,天一合一。对此,我信矣,这更是给王氏祠堂增添了几分威严与神秘。想想也是,汉白玉质地的石鼓,民间极为罕见。能安置在历溪村“合一堂”的大门两侧,足见其是大有来头的。仔细端祥,石鼓的两面及基座,用完整的汉白玉石雕琢而成,正反两面均为高浮雕吉祥图案,雕刻有龙狮戏球、麒麟献瑞、三羊开泰、鱼跃龙门、天马驰骋、紫鹿银羚等,其形其状惟妙惟肖,精美绝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为此,我记下一幅楹联:

合一堂中洁治修斋表敬幽冥呵护泰,

舜溪河内熏蒸沐手虔诚忏悔颂无疆。

古树·古戏

    先说古树。

        历溪水口村植被丰茂,水源充沛。村落之中,古树成荫。参天错落的千年古树林,堪称华东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古树群,与川流不息的舜溪河映带左右,环抱古村,置身其间,疑为桃源易地。

        据悉,为防峡谷山风冲散历溪村中的财气,王姓先祖在村子北面的谷地广植树木,由于历代王氏宗族家法规严,加上良好的生长环境,古树参天。以前谁要是偷了树,要按家法族规处置,轻者当在宗祠中接受鞭笞、夹棍等惩罚,重者甚至要被活埋。正因如此,水口村才较多地保存众多珍贵树种,如红楠、樟树等,不可计数,村民的眼中,古树林的古树,不仅是村中一道防风屏障,更是一种活着的“档案”与“化石”。

超乎相像,令我瞠目和惊叹的是——那株神圣的佛掌香樟。

难得。远见一片林,近观一棵树。佛掌香樟不得不拜。我们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争先拥上前去和它亲近。深秋季节,这株形似佛掌,被村民们顶礼膜拜的“神树”枝繁叶茂,伟岸挺拔,树冠广展,华盖如云。据闻,这棵香樟树龄高达1300多年,堪称“树王”, 其胸径之粗大,令人啧舌,需得六人才能围抱过来。

    树大根深,佛掌香樟盘根错节,树干遒劲,枝叶茂密,个性张扬,如同佛掌展开,伸向上苍,可谓“下根磅礴达九州,上枝摇荡凌云烟”。

我默默地抚摸着佛掌香樟略显粗糙的躯体,久久感慨,合掌祈福:佛掌香樟,你默默无言地在此定居,见证过多少朝代更迭,世事沧桑,但愿你青春永驻,护佑一方,福荫水口。

香樟在民间属福树之列,木质香味奇特隽永,能驱蚊蝇,故临行前,我特意向当地经营木器的村民讨要了一捧细细的香樟锯末。

再谈古戏。

        古戏为目连戏。目连救母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明代祁门人郑之珍据此编写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则是徽州地区目连戏演出的蓝本,故此得名。目连戏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内容关系极大,它是集民间故事、杂耍、百戏为一体的集成剧,是有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戏曲,上可追溯到唐代。历溪文化底蕴深厚,是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发祥地,历溪村又是目连故里之一,历溪目连戏班在历史上也是古徽州有名的目连戏班之一。

         采访安排在晚餐之后。

     入夜的水口村很是安静,足踏水街的青石板路,沿历溪河前行,耳闻哗哗啦啦的水流,河中片片碎银泛着微光。

     采访现场安排在“合一堂”宗祠北侧村中古代的“文会”。所谓文会,也就是村中文人雅士聚众吟诗作文,探讨学问的场所。现在文会已成了村委会,村中戏班的戏箱、演员们演出的服装和道具等物什,被村里人视如宝贝,历来都存放在“文会”之中。厅堂中的台子也就是演出场所。

     室内灯火通明,三位历溪目连戏班的演员早已来到。他们分别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的第五代传人78岁的王秋来、76岁的王步和,第六代传人52岁的戏班团长王胜民。

通过攀谈,我们得知,以往,目连戏的演员们可以在村口舜溪古桥边的观音阁演出“和尚下山”,又可以到村北面的“嚎啕殿”前祭拜戏神。古老的历溪村,“唱戏”的习俗由来已久,村里专门用来供人们看戏的“戏坦”可以作为见证。清澈见底的小河在村边流淌,岸边的台阶就是村人看戏的“戏坦”。老人们讲述: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那就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的日出。它一共有100出戏,主要有“目连娘出嫁”、“和尚下山”、“挑经挑母”等。如果连续演出,可以演七天七夜。目连戏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亦产生较大影响。目连戏的演出场所与其他戏种有很大不同。其实,“目连戏”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天地间,整个山村就是表演的舞台。从这一点来看,目连戏更像一种宗教祭祀活动。

     历溪目连戏在2000年创办山区生态旅游时得以恢复,由村中王秋来、王兴成、王步和三位老人从回忆父辈演出目连戏的经过,进行发掘、整理、排练。出于对目连戏的喜爱,三位年过花甲奔古稀的老人各自出资100元钱,置办了必备的服装和道具,使这一古老的戏曲焕发了青春。不久后,一支由100多位中外专家和记者组成的旅游考察团前来该村调研目连戏,当天目连戏进行了首场正式演出,闻迅赶来了许许多多乡亲,现场人山人海,演出取得圆满成功。200010月,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摄制组拍摄徽文化专题,专来祁门拍摄历溪目连戏,向世人撩开了目连戏神秘的面纱。20079月,历溪目连戏为CCTV11频道录制“京剧寻根之旅”进行了专场演出。从此,目连戏演出成为历溪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201571日,祁门目连戏班还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由杭州飞往香港,参加2015香港“中国戏剧节”演出,引起轰动。

    香港油麻地戏剧院。2015723日,祁门栗木目连戏班和历溪目连戏班在此连演两场。容纳300多人的剧场满员,30多位农民演员表演了《上寿》、《富相济贫》、《挑经挑母》、《目连坐禅》、《一枝梅》、《小放牛》等16个折子戏。每个折子戏有字幕简介剧情,唱词念白均有中英文对照。演出中,数百名香港观众如痴如醉,每段戏结束掌声雷动。面对香港观众的文明素养和热情,祁门目连戏的演员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一位香港居民观后连连称赞,说他一直喜欢大陆地方戏,以前听父亲说过目连戏,这次祁门目连戏演出,才有幸亲眼欣赏到这一古老神奇剧种,感到目连戏不愧为“百戏之祖”。

历溪目连戏演出的演员全部为农民。演出的服装道具,化妆乐器均出自村民之手,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出过远门,而正是这种原始与粗犷,深深感染的打动了香港观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家乡戏曲这样受欢迎,我衷心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毕竟我是这支目连戏班的团长,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目连戏这支戏剧活化石。”王胜民感慨万端。

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78岁的王秋来,体态消瘦,山核桃一般的面容之上眉目传神,他目光炯炯,精气神倍足,接受采访之时,他很不安分,竟由坐着姿态不时将双脚交替地猴到椅子上,呈半蹲状,说到动情处,王秋来不免兴奋起来情绪激昂,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眉宇间神采飞扬。果然,一打听,他正是戏文中扮演益利、钟馗、孙悟空角色的演员,本色使之然也。

     应邀,王秋来索性登台,他身手灵活,随手便操起一根木棍,即兴进入角色演练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身段粗犷豪放,不见丝毫龙钟老态。尽管没有口喷大火,绕场狂奔“驱鬼去煞”跑猖的开场铺垫,也没有那一声声急促的呼唤助阵,更没有那一阵阵紧锣密鼓的催场,仅类似于方言清唱,唱腔委婉,我可是一句也没能听懂,然而王秋来老人相当有“范儿”,其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颇有气派。采访者们在台下也只是看个热闹,一个劲地鼓掌、喝彩、叫好。

     古老的目连戏能否引领历溪的生态旅游,我不便妄言,因为我看到目连戏的剧照,大红大绿的戏袍,简易的道具,荒诞不经的扮相,目连戏唱腔古老,难懂难唱难学,是人鬼神相融的三界演出,半假半真假事装成真面目,亦今亦古今人演出古人冠。难免有其糟粕成份,而它所宣扬的内容具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更不屑说,目连戏还有许多晦涩难懂的咒符,以及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的跑猖。真可谓:八月颂神庥八为春八为秋好演八仙八句,半秋遇霓戏半扮男半扮女谁非半真半假。

     目连戏如何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窃认为很难很难。毕竟,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

    古树、古桥、古祠、古碑、古庙、古民居、古戏台,难挡诱惑。

    古风古韵,一咏三叹。遗憾,我感觉,观赏和领略历溪古村表相的迷人美景容易,却难于破译历溪目连戏骨子里内在密码的神秘与诡异。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