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党建设的基础探讨

作者:蚌埠民建 陈伟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5900 发布时间:2016-12-13 14:11:21

参政党建设的基础探讨

蚌埠民建 陈伟

 [摘要]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参政党建设的思想基础,人民民主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参政党基本理论共同构成参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参政党建设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参政党建设的价值基础。研究和探索参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制度和价值基础,对丰富和完善参政党建设理论,奠定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理论体系无疑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参政党建设  思想基础  理论基础  制度基础  价值基础

政党建设是政党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要求,保证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永恒主题。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就必须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准则,又必须能从自身的性质、地位和持点出发,突出自身建设的特殊规律。鉴于此,我们认为研究和探索参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制度和价值基础,对丰富和完善参政党建设理论,奠定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理论体系无疑是有价值的。

一、参政党建设的思想基础

2013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今天,我们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推进,越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同志们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坚定政治信念,坚持前进方向,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既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也是各民主党派共同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为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不懈努力,是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如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要求,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筑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摆在各民主党派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参政党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实践者和坚定的拥护者,就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为目标,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根本的政治方向,着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密切合作,始终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反映和代表所联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利益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二、参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指某个理论在研究其对象和范畴时作为基本立论的理论依据,对构建理论体系起支撑和指导作用的理论来源,是理论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参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参政党建设理论确立与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论依据,是参政党建设合法性的理论根源。人民民主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参政党基本理论共同构成参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是紧密相联的,国体决定政体和政治制度,政体和政党制度相配套共同体现国体性质,反映国体的要求。人民民主理论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的民主理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从人民的内涵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联盟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的联盟,是实行多党合作的根本动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由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人民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即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者,组织人民群众参加管理和实施监督的民主。人民民主理论的发展契合了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要求,也为多党合作制度的社会基础扩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在多党合作制度的架构中,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党关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国家政权中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在运作方式上是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关系。坚持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参政党建设的根本政治准则。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参政党功能,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治协商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参政党参与国事的重要形式。多党合作制度是参政党生存发展的制度基础,多党合作理论是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15号文件),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的基础上,对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基本问题,作出了更为完整的阐述。“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意见》关于参政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科学论断,为参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参政党建设最直接的理论指针。

三、参政党建设的制度基础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政党同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自身的运转方式,以及政党在行使国家政权和干预政治的活动方式、方法、规则和程序。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国家维持国家政权系统正常运转和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主要政治形式。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规定了我国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巨大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存在的首要前提和政治基础。离开这一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我国政党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政治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崭新的合作型政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所谓特点体现在,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政党之间不是相互对立争斗,而是通力合作,团结一致,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根据中国实际创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谓优点体现在,它既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又有广泛的政治合作,既有广泛的协商民主、集思广益,又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能有效避免多党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制形成的高度集权的弊端;既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照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体现了根本利益一致性和具体利益多样性的统一。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包括党际协商和人民政协的协商。党际协商主要是指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中共中央领导人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中共中央或中央委托有关方面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交流重要情况,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人民政协的协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同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政协各个界别代表人士就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政策法令的贯彻、群众生活和统一战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政治协商内容的规范化、协商方式、程序的制度化,为参政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四、参政党建设的价值基础

201327日,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同年722日,俞正声主席在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统一战线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也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对民主党派性质最新的科学论断,对提升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对推动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参政党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各民主党派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深刻提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各民主党派的本质联系,明确肯定了各民主党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民主党派性质问题的科学认识作出新概括,对各民主党派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进入新境界。有利于各民主党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抵制西方议会制、多党制的影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现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和谐,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更加广阔前景。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就应该具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符合的社会历史观、政治价值观和参政伦理观,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为参政党真正承担责任,实现政党功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参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奠定基础。从政治价值观上看,有没有成熟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参政党对自身政治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必须适应执政党政治价值的现代变迁,并与执政党有着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价值传统、历史方位和政治理想,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与执政党确立的政治发展道路相契合的价值系统和价值观念,确保参政党建设沿着正确的价值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的艰辛探索开辟和坚持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路。它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规范和基本前提。各民主党派一定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根本方向,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参政党建设的价值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为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京跃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 光明日报  2013-2-081

[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M] 人民出版社 1991-1475

[3] 《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M]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761-763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社 1994205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