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红军将士那英勇无畏的精神、坚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斗志: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中国没有,世界也未曾见到。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今天我们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温长征的历史,难道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去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不,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弘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集中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容。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英勇的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之所以能够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就是他们心中有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有着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所面临的形势空前复杂严峻。如果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那么我们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没有战争硝烟,但却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与威胁。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矢志不渝、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唱响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相结合是长征精神的基本核心内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长征之所以成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中国革命由波折坎坷走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关键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中国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红军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我们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没有成功的经验照搬照抄。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实践的需要;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使之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我们一定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走中国人自己的路,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坚定的群众基础。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建立革命政权。因而沿途各族人民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以各种方式有力地支援了红军长征。今天我们进行的新长征,也必须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党群关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学习红军长征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思想境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团结群众,切实增强党在各族人民群众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征途中,只要13亿人民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2016年10月5日
(作者:邵卓敏 市政协常委、淮南语言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