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构建我省产业人才高地的建议

点击量:9568 发布时间:2016-09-19 15:51:43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我省产业发展在人才高地建设、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还有不少瓶颈和难题亟待突破,不仅人才总量不足,而且人才结构不均衡,领军型创新人才较为缺乏。《合芜蚌试验区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16-2020年)》显示,“十三五”期间试验区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缺口比重分别达9.45%和16.44%;且高层次的创新载体不足,企业人才主体地位不突出,可持续性培养机制没有建立,人才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不协调等。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加快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将建设人才高地作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就此,我们建议:

1.打好平台承接基础,多途径引进人才

立足合肥,重点支持省属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自建或共建前瞻性技术研发、工程研究试验、系统集成验证、产品实验检测等平台载体吸引人才。按照紧盯主导产业、立足企业需求、围绕紧缺领域的思路,把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化和产业规划的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并举、团队引进与单一引进同步,主动对接那些与之关联度高的紧缺型领军人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打造跨区域“人才发展与协同创新平台”。加快高端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进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人才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利用。

2.构建完整体系,统筹人才培养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政、校、企”三方有效对话制度,面向产业和企业的即时与未来需求,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在职培训,推动基础、骨干、战略梯队人才培养和锤炼体系的形成。依托我省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结合产业发展实践,设立新兴产业的学科院系,有针对性培养适应我省产业需求的各类人才。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可持续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我省知名企业、大企业大集团、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类创业中心、科技园区的研发资源,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训和输送基地。建立依托大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端人才机制,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培养。

3.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借鉴上海等地集聚人才的做法,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打造安徽人才自由港。深化行政改革,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打造人才相关审批手续一站式服务窗口,形成从人才引进培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创新资助、金融支持到户籍迁移、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一条龙服务链条,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细致的综合服务。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第三方权威专业评价机构作用,建立接轨国际、面向未来、符合安徽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促进人才配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协调。积极营造开放多元的人才使用环境和充分信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扭转对高端人才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

4.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资本转移转化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实现产业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优秀技能人才、对人才引进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5.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更好发挥人才高地作用

要把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来抓,始终把人才建设与引才、用才、育才的整体环境和氛围作为工作的主线,认真做好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搭建平台、培育市场和加强监控等工作。建立贯彻落实长效机制,强化对各市、各部门人才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和量化考核。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设立各类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投入。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