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松主委: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点击量:4076 发布时间:2016-03-13 12:51:24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安徽省委会主委 李修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第一就是创新发展。文化发展关键也在创新,只有大力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从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立创新型国家,这也正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

 

    文化的发展原本就是一个传承基因,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是文化积累传承的同时吸收人类社会诸方面实践成果转化为新的文化成果的过程,是一个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影响力的根本保证。文化的有机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激发文化内生动力和活力,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是文化创新的营养来源;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养成人们创新自觉,促使各方面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功能要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所以中共十八届二中会在强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同时强调文化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更加强调文化创新,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有重要体现。

 

    文化创新包括有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化内容创新程度,如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内容创新(如创新制度、体制、机制等)、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创新(如学术及理论研究创新、文艺创作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创新(如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营销等),乃至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对文化创新的促进;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创新力的强弱程度。第一个层面是量的积累,量的积累程度越高,就会越影响第二个层面,即文化创新力越强。反之,亦然。文化创新力强弱又必然影响第一个层面。所谓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融入民族的心田血脉之中,影响人们的自觉行为,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创新力强,就会影响这个国家或民族自觉创新,人民就会涌动创新激情,不仅文化工作者会自觉进行文化创新,各行各业人士也都会自觉进行创新。

 

    文化创新力强,文化就会先进,文化资源就会经过创新利用,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越是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就越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富;反过来,如果文化创新力弱,甚至保守性强,文化就会落后,文化资源就难以通过创新得到有效转化,甚至成为包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外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国文化的创新力曾经很强,举凡春秋战国、汉唐文明,都是力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宋代以后,我国文化趋于内敛,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经清代后期的闭关锁国,文化保守达于颠峰,以至积贫积弱,被动挨打。此后经长期战乱,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文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振兴,文化创新力也得到较大程度提升,但仍不强,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方面创新。所以,推进文化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上述分析,在如今建立创新型国家之际,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第一、必须在打牢我们民族文化根基,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基础上,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底气十足地进行文化创新。否则,创新就会因根基不牢、底气不足而显得头重脚轻。第二、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优化文化创新环境,激发文化内生活力,更好地吸取外来优秀文化血液。第三、必须随时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文明建设中源源不断地提取文化创新营养。第四、必须建立创新型教育体系,让创新文化深入人心。第五、必须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制定配套的促进文化创新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文化创新提供保障。第六、研究文化创新的规律、理论和方法,科学指导我国文化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第七、在当前,必须抓住创新驱动、科技支撑、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关键,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引领、适应广大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第八、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人才队伍,打通各类文化创新渠道,搭建各种文化创新平台。

 

    总之,要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创新力,不断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