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民建成立七十周年征文:追忆民建先贤,秉承前辈精神

点击量:2537 发布时间:2015-11-19 14:46:10

2015年7月12,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民建前中央主席成思危逝世,享年80。作为民建会员,我感到万分悲痛。但当我了解了成思危先生光荣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后,我又万分感动。成思危先生不仅是民建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成思危先生的一生是忠于祖国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作为民建会员,我们要继承成思危先辈留给我们的忠于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

我们饱含内心的悲痛,将含泪的目光回顾到1951年7月的一天,罗湖桥香港一侧,一个16岁的少年,伫立桥头,他炯炯有神的目光遥望着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新中国,满脸的憧憬与向往。一会儿又回头望着香港一侧,目光中充满着依恋与不舍。然后他毅然转过头来,迈着坚定的步伐,从罗湖桥香港一侧走向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一侧。这个少年就是我们民建前中央主席成思危。新中国的成立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华人,也吸引着这个因抗日战争爆发而随父亲成舍我移居到香港的少年。这一天,他背着简单的行囊,瞒着父亲,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这次一别他再也没有见过父亲,这是他终生的遗憾。但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在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中,他毅然抉择了对祖国的忠诚。

让我们忍住悲痛,再把目光投向20年后的1981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万象更新,伟大的祖国开始踏上新的征程。在新的征途中,国家需要一大批新型建设人才。此时罗湖桥畔的那个少年成思危先生已经成了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他主持了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指导了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翻译和写作了多部相关专著。在此20多年的时间里,成思危成为了我国硼砂工业的科研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为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化工学界已经小有名气。

然而忠于祖国的成思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更远的将来,46岁的他,像30年前一样,又毅然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抉择。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管理学。他认为,中国的科技固然落后,但管理更加落后,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科技人员也发挥不了作用。在美国,成思危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理论,留学第一年就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并赢得美国经济研究及教育基金会奖学金,两年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4年回到祖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活跃在刚刚起步的中国软科学的研究领域里。成为一名著名的的经济学家。

他不断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计建言献策。并在经济领域,经融领域经常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推动中国经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积极推动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板的设立,他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七十多岁的他又成立了虚拟经济研究室。从化工专业转到毫不熟悉的经济领域,并成为杰出的经济学家,体现了成思危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缅怀我们民建的先贤和前辈。同时我们又因为我们民建有这样优秀的人物而感到无比自豪。我们每一个民建会员,在追忆先贤们的光荣事迹的同时,要秉承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想,我们每个会员都能做到忠于祖国,自强不息,这样才是对前辈成思危先生英灵的最好告慰。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