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董志良:励精图治 追逐梦想

点击量:5759 发布时间:2014-10-17 11:12:16

走进“合肥力恒”,你会被拔地而起的6层崭新综合大楼、洁净的工业厂房、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员工和富有现代气息的企业氛围所震撼。谁也难以置信这个在全国油缸行业的知名企业;在江汽、柳工、山推这些名牌企业中享有盛誉的配套厂家,创办时仅2万元起步,领头人当时竟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

辛勤历练,放飞梦想

董志良,1972年出生在肥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和哥哥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勤劳、善良、待人热诚的品格,俩人学习用功,树立“长大做有用人才”的理想,兄弟俩均以优异成绩先后考入合肥工业大学。19937月,工大精密仪器系毕业的高材生董志良意气风发地来到一家国有集团公司工作。他虚心地向工人师傅请教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先后当过设备管理员、技术员,大胆进行设备改造、技术革新,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为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主动请缨,去市场部经受锻炼——当销售员,公司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他选择了最能锻炼人,最能学到新知识,也最难攻克的海尔市场。于是,他先从学习海尔的供应链体系和海尔的企业文化人手,和海尔的员工一样上下班。拜他们为师,向他们了解情况,很快掌握了销售窍门,为公司开拓海尔市场做出了较大贡献。在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日益强劲,下海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升腾:自己办公司,闯出一番天地来!

办公司需要大笔资金,这对于他参加工作不久也刚结婚的年轻人来说,真是困难太大。他躺在床上盘算着:我只有2万元资金,干什么行当呢?经过深思熟虑和市场调研,他决定选择筹建风险小、市场定位高的商贸公司。

艰苦创业,不断进取

200012月份,合肥力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万事开头难,首先要解决的是公司的生存问题。董志良凭借对外资公司经营理念的理解,很快得到了一家刚进入中国的德国生产减速机公司的认可,取得在安徽地区的代理销售权。他信心百倍,带着业务员一家一家地拜访客户,推销产品,走南闯北,吃了很多苦,不负努力,公司业务很快开展起来,到2001年底,公司取得了100万元的销售额,利税额达到了30万元。这对于一个刚成立不久,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董志良敏锐地发现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飞速发展,其中蕴涵着很多的商机。天时地利,在合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这样的企业引领着中国本土汽车行业的新潮流。面对如此好的机遇,他决定从为汽车配套入手。就在这时,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进入了他的视野。这家公司生产全球领先的汽车系列化工用品,其产品涵盖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不过该公司产品当时还没打入合肥市场。董志良经过周密考虑后,决定寻求机会和这家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开拓合肥市场。

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董志良主动联系上了这家公司,向他们表达了合作开拓安徽市场的意向并就自己的市场开发计划和对方做了初步的沟通。对方负责人对他的想法非常认同,表示会尽快来合肥考察,并进行合作谈判。谈判的过程非常艰难,外资公司和中国民营企业不同的经营理念时常发生碰撞,谈判一度陷入了僵局。董志良凭借他高度的合作诚意和高超的谈判技巧,终于与对方达成合作意向。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们最终选择和力恒公司合作,不仅看中力恒公司的诚意和对市场的准确分析,更看中的是董先生的个人魅力和他所带领的这个团队,相信经过双方的精诚合作,一定会创造出事业的辉煌!”

和这家公司的合作是力恒公司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力恒公司无论业务和管理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到2004年公司员工从最初的3个人增加到50多人,80%以上具有大专、本科学历。销售额从10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到2005年底,公司相继在珠海、贵州、上海、宁波、北京等地设立了分公司,业务越做越大。

把握契机,寻求发展

在公司的贸易业务做得红火时,董志良开始考虑力恒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经过再三斟酌,他确立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即:以公司销售网络为核心营销平台,重点发展力恒自主品牌产品,在市场营销和自主产权技术两方面形成力恒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开始,董志良就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寻找新项目上。经过认真调研,确定上马工程机械及车辆用液压系统项目。因为欧美日叉车市场已近于饱和状态,而在中国叉车市场正处于发展前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恰在此时,和力恒公司多年来保持良好关系的客户——江淮汽车要加快工程车辆项目的建设,这为力恒公司进入液压系统制造行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20067月,董志良正式向全体员工宣布,力恒公司将上马液压系统制造项目。

新项目审批下来,董志良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行业内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多次登门拜访,经过努力,诚邀了两位高级工程师加盟力恒公司。

2007年初,力恒公司在租赁的简陋厂房里开始了液压油缸的试生产,同年6月份就开始批量供货。到年底销售额就达到了500万元。在扩大生产经营的同时,董志良积极申请置地盖厂房,得到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共投资了800多万元,于2008年秋天,一幢3层楼房和生产车间都相继竣工,员工们兴高采烈地搬到力恒自己的厂房里工作。

2009年到2010年,正是工程机械行业兴旺发达时期,董志良一方面抓销售,一方面抓内部管理。他目标市场定位在国内外名牌工程机械生产厂家。在他的带领下,力恒销售队伍不畏艰难,攻城夺地,很快和上海龙工、广西柳工、山推股份、德国永恒力、日本TCM等厂家建立了良好的供销关系,年销售额猛增到4000多万元。公司也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加大投入,技术创新

力恒公司凭着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优质产品、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销售订单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原材料采购不能及时到位和非标件质量难以达标的瓶颈,董志良又果敢地作出:自己家加工缸筒、自己家生产活塞杆的决定。这样一来,从原材料生产到产成品生产形成了一体化,有利于市场销售,加快公司发展。对于他的大胆举措,公司有些人不免为他捏把汗,这步子是否迈得快了些?说干就干,20116月份在董总的带领下,设备部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制了6台珩磨机,公司仅投资了100万元,珩磨车间就建成,顺利投产了。在此成功的基础上,公司又马不停蹄投资了200多万元购买生产活塞杆的设备,挑选了一名班长去活塞杆厂家学习活塞杆生产工艺。次年5月份,活塞杆车间就生产出质量合格的活塞杆了。珩磨车间和活塞杆车间的成立,解决了两大主材供货不及时和非标件难采购的问题。两大投资运作成功,董志良又开始运作第三项大手笔,立项:建高精度油缸生产线,盖6层综合大楼,总投资4000多万元。201210月份,综合大楼破土动工,历经1年时间,综合大楼落成竣工,今年年底,大家就要搬进新大楼工作;在新大楼开会、举办活动等。

董志良在加大投资,实现三连跳的同时,不忘设备改造、技术创新。他凭借大学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导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仅举总装车间为例,今年短短的几个月功夫,技改成果不断刷新。先后完成油缸装配台、试压台、清洗机的改造,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员工的工资也明显增长。在技术创新方面,董志良勇于开拓,学习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他带领技术人员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方面下工夫。他个人获得1项发明专利;公司先后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13项实用新型专利;2013年,力恒公司还被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狠抓质量,强化管理

力恒公司“质量管理过硬”在各大主机厂家中有口皆碑。从力恒公司的质量指标:各种油缸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不少于1600小时;外部返修率小于3‰;顾客满意度大于95%,可见公司对质量要求之高。为了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使质量要素全面受控,真正实现所制定的质量目标,董志良从柳工请了两位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用为期一年的时间来力恒公司给中高层干部进行质量体系培训;按GBT/9000标准和实际工作流程,指导修订公司质量体系文件;指导运用先进的检测方法等。董志良要求各部门、车间必须严格按质量体系文件运作。由于公司把质量管理提升到如此高度,批量质量事故很少发生,外部返修率已实现小于3‰的质量目标。

活跃氛围,弘扬正气

董志良在抓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率的同时,始终注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他给广大员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生活节俭,从不讲究排场。至今自己还开着一辆有八年车龄、档次低的旧车。他扶危济困从不吝啬。不仅赈灾捐款,每年还对特困人员进行资金帮扶。员工生大病,他也带头慷慨相助。为了弘扬正气,激发员工释放正能量,公司多年来每月定期出版《力恒月报》,反映公司里的好人好事、经营动态等。每逢重大节日,公司都举办庆祝会、联欢活动。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在他的倡导下,公司成立了“羽毛球俱乐部”和“自驾游”俱乐部。每逢周三晚上,羽毛球爱好者们都到体育馆打球,董志良亲自任教练。逢节假日,他驱车带领大家到市周边一些景点游玩,每年夏季,公司都组织员工出外旅游,让员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由于良好的企业氛围,所以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

“力恒”正像她的名字一样充满力量和持之以恒的坚韧。董志良要把力恒公司做大做强,成为世界级的油缸厂是他多年来一直追逐的梦想。在前进的道路上,他永不止步。现在,他又在勾画蓝图,经过和多方洽谈,准备建立新的工业园,不仅生产高精度油缸,还生产油缸上的关键零部件,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相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带领的团队一定会在深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敢地搏击风浪,乘胜前进,实现梦想!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