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点击量:6033 发布时间:2014-09-11 15:25:36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这些论述表明,执政党越来越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舞台也越来越广阔。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履行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之一的职能,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为科学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一、 我区各民主党派队伍建设的现状

   就我区而言,我区是徽州地区最早成立民主党派的区县之一,民主党派相对比较齐全,共有七个民主党派,分别为民革、民建、民盟、农工、致公、九三学社。共有党派成员192人,主要分布于文教、医疗卫生、科技、经济等领域,其中担任人大代表29人、政协委员93人。我区各民主党派组织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专业结构交叉、成员分布广泛的特点和优势,为全区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我区民建组织为例,截止目前共有成员39人,平均年龄56岁,在职会员22人,其中有8人担任了副科以上领导职务,在人大、政协中都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在推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最近五年中,区民建共提交各类建议、提案35件,这对于地方的发展,对于执政党改进和改善领导方式、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政治协调、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二、我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区的民主党派发展的相对比较早,且发展对象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而要取得中高级职称,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所以民主党派的干部都是年龄相对较大的。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从源头而言,很长时期内,民主党派的发展对象基本都是中高级的知识分子,这决定民主党派人才结构缺乏行政管理人才;就人才观而言,社会各界对民主党派的干部评价形成思维定势,民主党派自身也难以突破某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标准,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苛求身份和资历,而对加入党派时间长短、党派工作经历、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重视不够。

  (二)干部队伍学习锻炼机会不够。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以及上一级组织所能提供给其成员的学习锻炼机会是有限的,民主党派干部的培养主要靠所在单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只能提供一些党章学习、理论学习的机会。实践锻炼方面,党派所能提供的机会较少,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的机会途径也不多,无论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的提高,还是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实践能力的培育锻炼都难以与中共干部齐步。

  (三)民主党派干部的选拔培养手段滞后。当前统战工作的重点还是以现有体制内的工作对象为主,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等体制内领域,与体制外的新的社会组织中的干部人才缺乏广泛有效的联系渠道。开展统战工作也主要以联系交友为主,对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的培养也以一般的会议、联谊、培训等为主要工作方式,尚不能完全符合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干部的特点和要求,影响了实际工作成效。而且民主党派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尚未形成规范、长效的选拔培养机制;同时,现有的培养手段依然遵循传统的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民主党派干部的特点。因此,在民主党派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中,存在着工作视野较窄、选拔渠道不畅的问题。

  (四)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表面上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的管理由各级统战部门负责,但事实上,由于缺乏文件的硬性规定,约束力不够强。统战部门长期只能听其诉说衷肠,而无力为其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间一长,就逐渐降低对统战部门的信任度和依靠度,这十分不利于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的建设。

  (五)考核评价民主党派干部不够科学合理。当前,民主党派干部与传统的统战民主党派干部相比,其队伍的构成更为复杂,来源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科教文卫领域,还有不少来自于新社会组织等“体制外”领域。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流动性的增强,民主党派干部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越来越多。面对这样一个越来越多样化而又迅速成长的群体,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民主党派干部队伍评价体系,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容易出现一定的随意性、片面性。

三、几点建议

  (一)重视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民主党派建设的根本,是关系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一项长期而根本的任务,是民主党派成熟的标志。形势的发展和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都要求民主党派重视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研究。建设高素质民主党派,民主党派要培养建立专门的理论队伍,建立思想理论研究机制。密切联系当前社会,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围绕经济发展的形势、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设立一定的研究基金,组织理论研究机构或课题组,开展若干课题的专题研究项目;开展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调研制度。

  (二)发展并吸收好新成员。成员队伍建设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强化、改进发展党员制度规定,组织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基层组织应严格按照各党派章程规定的标准,必须坚持科学有效的党派成员发展制度。成员发展是民主党派一切工作的基础,组织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没有数量,民主党派就很难起到相应的影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组织发展工作中要改变以往发展“等人上门”的做法,遇到人才民主党派要“主动出击”,积极发现和吸收政治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无党派人士加入党派;同时也不能因为数量而放弃质量。在发展新成员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自身代表界别的特点。

  (三)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在加强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建设的实践中,要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改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队伍结构,把那些市场经济意识和本领强、政治上坚定、拥护共产党、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优秀成员选拔到领导岗位。加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班子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制度、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对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讨论决定,既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也要反对个人说了算的一言堂。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既要有较高知名度的社会活动家,又要有在一定专业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还要有一定数量热爱党派工作、有奉献精神、又善于组织管理的党务工作者。尤其是班子的人才结构和年龄结构要合理,以便做到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发挥整体功能。做好基层组织班子建设的关键是选好“带头人”,在物色、培养、选拔基层组织班子“带头人”中,要把政治信仰坚定、社会影响较大、热心党派工作、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建立一支“能做”、“愿做”、“会做”的热爱党派工作的领导班子,从而有利于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

  (四)创新和丰富组织生活。组织生活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基层组织生活方式上的开拓和创新,对于提高成员的精神境界、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党派凝聚力有着积极意义。可以发挥内部党员人才、技术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党员参与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国家发展、民生疾苦,监督裁量国事,担当道义,为民鼓呼。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干部、党员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成员对社情民意要有深刻的了解,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要熟识,需要建立基层组织间的横向联系,“走出去”(外出考察调研)、“请进来”(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内容要扣紧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成员的专长和优势,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见、建议和措施,促进参政议政成果的转化利用,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形式更加活跃,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加实在。

  (五)强化后备队伍建设。后备队伍建设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当前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制度,使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主党派新一代代表人物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党派组织应尽量为其代表人物的产生、成长、成熟创造机制,提供舞台,使之得到应有的锻炼。在这方面更需要得到执政党的帮助。建立中共党委统战部门、组织部门与党派联动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制度。使民主党派对其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使用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对民主党派干部的使用,建立首先由本党派推荐,再由中共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考察决定的工作程序,形成一种既能充分体现党管干部又能充分体现民主党派组织独立性的党派干部选拔机制。在民主党派内部可参照执政党的成功做法,在干部中进行交流和轮岗易岗、下派挂职锻炼、到基层任职等试点,为培养、选拔新一代代表人物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队伍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只有认清形势、深入调研、创新思路、改革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为丰富统战工作经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