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建淮南市潘集支部对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展开调研。
秸杆就地焚烧,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不良习惯,每年午、秋两季收割过后,都会出现“村村着火,处处冒烟,片片焦土”的现象。这样,不仅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导致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增加,同时,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质逐年下降。进入午收以来,“禁烧”成为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头等大事,该时段内“广播常宣传,卫星来回转,领导下一线,干部到田边,乡镇包任务,村里死守看”。然而,尽管各级都很重视,但由于收割机设计达不到相应技术要求,收割过后,总是会留下很多秸杆,给夏种带来很大困难,导致农民不能适时播种,并增加了农民种植成本。不少农民抵触情绪严重,有的偷烧,有的上访。给秸杆禁烧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如何提高农民对秸杆禁烧工作的认识?如何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将其变废为宝?如何解决农作物秸杆堆放问题?如何才能将秸杆在田间直接粉碎,使其在不影响耕种的情况下将秸杆变成有机肥等?带着这些问题,民建淮南市潘集支部组织社科农林委员会的5名会员进行了调研,会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了农户,并向农业科技人员求教,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调研后,该支部将形成调研报告,供党委和政府决策时参考,以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秸杆焚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