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不能丢“历史记忆”

点击量:4082 发布时间:2014-03-10 10:00:09

  城镇化建设,正在悄然改变我们城市的面貌。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尤其做新建筑不能急功近利,因为今天的建筑或许就是若干年后的文化遗产。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认为当下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尚不能达到满分。

    保护好“城市历史记忆”

    对一个从事文化保护的工作者来说,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是文化保护压力。李修松跟记者谈到这些问题时,再三说到“城市建设发展中,一定要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

    他所说的保留城市历史记忆,是把反映一座城市发展脉络和历史的老街巷、老民居、老字号都保留下来,让人来到这个城市,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底蕴和品位。

    “但是,现在的很多地方的‘历史记忆’,在改革开放后被拆除。很多城市管理者还一度把‘城市历史记忆’,当成是阻碍城市建设和取得更多城市建设资金的阻力。”李修松说,这些都是短视行为,是对城市和后人极不负责任的。

    当记者问到当下合肥正在进行的城隍庙改造时,李修松建议,城隍庙在过去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改造应该按照原来城隍庙的建筑布局和形式来恢复,而非一味地商业化,尤其是老建筑要原汁原味地保护。

    新建筑要能经受历史考验

    当今天我们把古人留下的东西看成是稀罕的文物,今天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东西,未尝不是未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是,我们现在做的建筑,有多少能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为了让后人能触摸到今天的历史,在现在城市建设的大好机遇下,每起一栋建筑,要抱着对未来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将建筑做成艺术品。”李修松说,现在的问题是,千城一面,城市里所有房子都是盒子式、高层。“那些没有艺术品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从长远看,最终只能是建筑垃圾。”

    如何避免“建筑垃圾”,李修松认为城市的建筑规划最重要。“做规划,不能一任领导一个规划,随意改变。”李修松说,在西方国家,规划就是法,一旦规划下来,继任管理者要持续下去,有的规划需要长达上百年来实施。

    李修松说到了现在到处建设的广场,“抄袭”现象太严重。“广场小品照抄西方风格,而且各个广场大同小异,名称也不讲究,‘大路货’的名称丝毫体现不出城市的历史文化。”

    人造文化园区不能缺少内涵

    对于现在的城市建设,李修松还说到缺少了“文化创意”元素。“一些创意街区,在全国其他城市都似曾相识。中国现在一个普遍问题是,一旦某个地方出现新生事物,都跟风相随,但雷同的一多,再好的地方也会黯然失色。”

    另外,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园、文博园和非遗园,但是从经营效果看并不好。“这些主题公园很大一部分策划不够,某个开发的股东想想就做了,内涵不深,表现手段乏力,往往粗制滥造。”

    “说实话,现在的文化主题产业园还处于数量扩张阶段,下一步将面临向质量和追求效益过渡的阶段,缺少内涵和文化创意的人造文化园区,很快会面临市场的自然淘汰。”(合肥晚报)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